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进程与展望

作者简介:
汤礼莎(1983- ),女,湖南醴陵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学、城乡人居环境,E-mail:tangls@igsnrr.ac.cn,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长沙 41020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龙花楼(1971- ),男,湖南醴陵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E-mail:longhl@igsnrr.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周贵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戈大专,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杨嘉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长沙 410205)。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梳理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进程,明晰农业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变化,探讨各时期农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特征,总结其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对于推动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发展、满足农业生产与乡村现代化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分析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阶段特征。研究发现:①从农业地理学研究历程看,大致可以将农业地理学研究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历史记述时期、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发展时期和现代变革时期;②从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来看,主要涉及4个研究领域,分别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农业与乡村地理综合研究;③未来农业地理学研究将围绕气候变化、城乡融合、自适应韧性和数字化技术等主题展开,并运用到发展决策实践中。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字号:

       农业地理学既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农业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农业经济活动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为农业区域规划布局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农业地理学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传统农耕生产实践过程中孕育了早期农业地理学思想。近代农业地理学渐成科学体系,旨在研究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1]。1949年之后,国家明确提出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任务之一,而农业地理学研究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也愈发紧密,在农业生产指导与农业发展决策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尽管农业地理学研究几经曲折,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地理学研究亦走向繁荣。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亟须转型升级。各级行政部门和地理同行们对农业农村问题日益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业深度融合、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强国等战略主题受到广泛关注,新时代农业地理学研究仍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新问题促使农业地理学研究需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强化研究方法,与相关学科共同推进交叉与综合研究。当前,农业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4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主要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治理路径、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发展政策的导向等;二是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如何协调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关系,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农业生态效率和国家粮食安全等;三是农业生产生活空间的布局,主要研究不同农业地域区划类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地区农业地理志等;四是农业与乡村地理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乡村系统的演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强国的协同推进等。这些内容既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地理的思想,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其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入,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梳理百年来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进程,总结其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继续推动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发展进程

       本文将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进程划分为4个变化时期:历史记述时期、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发展时期和现代变革时期(表1、下页图1)。其中,1949年之前为历史记述时期;1949-1976年为农业集体化时期;1977-2003年为改革发展时期;2003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2003年以来的时期划分为现代变革时期。历史记述时期,时间跨度虽大,但此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一直较低,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记述阶段,之后三个阶段,虽时间跨度较短,但是阶段特色明显,变化较大,因此划分时间段相较于历史记述时期更为细致。

      

      

       图1 中国农业地理学典型研究成果时间轴线图

       Fig.1 Tiyp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geography

       在历史记述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一直较为低下,国家阶级统治的维系高度依赖于农业生产,故从上至下一直重视农业发展,而自中国步入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势日盛,为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学研究创造了机会。受宏观背景影响,历史记述时期虽在农业地理思想上有发展,但基本停留在对农业地理的记述上,研究主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区划、农作物布局、农业状况调查、农作条件改善与农业物产调查归纳等,并未形成中国农业地理的理论系统。

       在中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受社会生产力条件约束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生产紧抓“以粮为纲”的方针。该时期农业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学者把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学术思想融入农业地理学的研究中,农业区划、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农业生产相关要素和结构的整治与改良等受到关注,例如中低产田的改良、盐碱地整治、排灌系统构建、黄土高原土壤保持[2]等。

       改革开放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城乡关系也逐步演化,国内农业农村环境也因之而变[3]。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农业生产布局与规划也随之调整。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业地理学研究思想越来越开放,并进入稳定发展期,产出成果较多,其主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等。

       2003年以来是中国“三农”发展的现代变革时期,为了提升WTO时代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应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业地理学面临着新的研究主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农业地理集聚、生态农业、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与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4-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