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技术演替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李伟(1990- ),男,山东日照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演化经济理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等,E-mail:xiari.liwei@163.com,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23),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 100094);徐青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贺灿飞(通讯作者)(1972- ),男,江西永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E-mail:hecanfei@urban.pku.edu.cn,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技术更新与演替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85-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数据,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中国区域技术演替模式及机制。研究发现:区域技术演替可分为初始阶段、转型阶段Ⅰ、转型阶段Ⅱ和创新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区域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表现出不同组合模式。在初始阶段,区域技术演替表现为高技术进入率、高技术退出率和低技术存续率;在转型阶段Ⅰ,技术进入率继续维持在高位,技术退出率开始下降,二者之差逐步扩大;在转型阶段Ⅱ,技术进入率开始持续下降,技术退出率下降速度变低,二者之差逐步收窄;在创新发展阶段,技术进入率与退出率大体保持一致并且维持在低位。在四个阶段转变过程中,区域优势技术数量呈Logistic增长曲线。最后,本文从与国际技术前沿的距离、可供学习与模仿的技术数量、集聚效应和区域技术分工水平四个方面对区域技术演替机制展开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对区域科技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启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字号:

       1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与产业不断更新演替的新陈代谢过程,新技术不断形成、新产业不断兴起,而旧技术不断被淘汰、旧产业不断消亡[1]。当前,中国依赖要素投入式的经济扩张模式已走到尽头,未来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地区技术结构不断更新演替,新技术不断形成、现有技术持续积累与提升、一些旧有技术被市场淘汰而从地区退出[2]。尽管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3],这决定了不同地区技术更新演替模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回答,随着经济发展,地区技术更新演替有何规律,地区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会发生何种变化,其机制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既有利于推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为区域科技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近20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迅速发展,从技术与产业进入、存续和退出视角研究地区技术与产业演替规律[4-7]。第一,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十分关注新技术进入过程,提出了区域技术拓展路径等研究议题[8]。研究基于认知邻近[9,10]与技术关联[11-13]等概念,推导出路径依赖式的关联性技术拓展较多而路径打破式的非关联性技术拓展相对较少[14-16]。基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数据证实那些与本地已有技术认知距离较近的新技术更容易形成,而那些与本地已有技术认知距离较远的新技术相对较少[17-22]。研究进一步分析技术关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中的作用,发现技术关联在发展水平较低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23]。近来,一些学者将技术复杂性[24-26]引入到区域技术拓展路径研究之中,基于技术关联性与技术复杂性划分出四类区域技术拓展路径[27]。理论研究认为地区应优先发展关联性高且技术复杂度有所提升的新技术,但基于欧洲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在发展技术复杂度较高的新技术时往往并不太关注其是否与本地已有技术具有较高技术关联度[28]。王俊松等比较了北京、上海和深圳技术关联度与技术复杂度的差异[29]。金泽润等基于2017年和2018年中国专利数据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引入模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技术引入分为以低关联度为主导的开拓学习阶段、关联度逐渐提升的强化学习阶段、多元化引进陌生领域技术的跳跃学习阶段[30]。第二,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技术存续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路径延伸和路径升级等概念。路径延伸主要是指现有技术的渐进式创新,如不断优化工艺流程等[31]。路径升级是指通过引入新技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与提升[32,33],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第三,就现有技术退出而言,按照退出技术与本地已有技术技术关联强度的大小,将技术退出划分为关联性技术退出和非关联性技术退出。关联性技术退出是指与本地现有技术技术关联度较高的现有技术的退出,非关联性技术退出是指在与本地现有技术技术关联强度较低的现有技术的退出。研究表明,那些与本地现有技术技术关联强度较低的技术更容易从区域退出[16,19]。

       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对区域技术演替规律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第一,当前研究过于关注技术进入过程,对地区技术存续与退出过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第二,当前研究往往针对技术进入、存续和退出单一过程展开研究,但较少将区域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对后发国家而言,这却十分重要。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区域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可能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形成阶段性演变特征[34,35],当前却几乎没有文章分析过区域技术演替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成因。本文基于中国1985-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数据,考察中国地区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的阶段性演变特征,并就地区技术演替机制展开初步分析。

       2 区域技术演替及其影响因素

       2.1 区域技术演替模式:基于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的分析

       演化经济地理学将区域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技术与产业不断更新演替的过程,包含了新技术与新产业进入、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落后技术与产业的淘汰和退出。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讲,一个地区可以通过提升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实现经济增长。但是,现有产业的技术开发与改进潜力可能会逐步耗尽,经过高增长阶段后,现有产业可能会遇到市场饱和等问题。这时,地区想要继续维持经济增长就依赖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业的形成,实现地区技术与产业的更新演替[36]。一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创造性毁灭,使得现有技术被淘汰、现有产业衰退。可以看出,区域技术演替包含了技术进入、存续和退出三个过程。从后发国家视角看,在地区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区域技术进入率、存续率和退出率可能会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点,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技术进入、存续和退出可能会呈现出特定组合模式。与此同时,区域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组合模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区技术的多样化水平,即一个地区在特定时间内产生多少种具有一定优势的技术。

       2.2 区域技术演替的影响因素

       就后发国家区域技术演替的影响因素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与国际技术前沿的距离,二是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技术数量。这二者主要影响技术进入率,离国际技术前沿越远,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技术就越多,导致高技术进入率。离国际技术前沿越近,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技术就越少,导致技术进入率的降低。当一个国家到达国际技术前沿后,新技术的产生依赖于自主开发,技术产生速度相对较慢,除非爆发技术革命。三是集聚效应强弱,四是地区问技术分工水平,二者主要影响技术存续率和技术退出率。当某项技术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时,各地区都有机会发展某项特定技术,由于区域间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特定技术,会导致较高的技术退出率和较低的存续率。当某项技术的集聚效应变得愈加明显时,特定地区往往形成技术优势,知识溢出往往局限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而较少扩散到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再想追赶就变的相对困难,这会导致技术退出率的降低和技术存续率的提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会逐步找到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优势技术领域,区域间技术分工形成并强化,从而导致较低的技术退出率和较高的技术存续率(见图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