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标准与文化冲突:传统中医验孕法的近代境遇与转型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崔军锋(1978- ),河南浚县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医疗社会文化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晚清史(金华 321004)。

原文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内容提要:

受西医东渐的冲击,近代中国传统医学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以其颇具特色的验孕法为例,可以很好地揭示中国传统医学、尤其是其诊断技术面对时代困境所做的转型探索,其对西医理论与技术的借鉴与吸收;对于认识和发展现代“中医”,可提供一项历史的镜鉴;对于其中蕴含的近代文明标准争议与文化冲突,亦可有一番深切细致的体认。传统中医通过脉诊、问诊和药物诊断等方法判断妇女妊娠与否,并预测胎儿性别;其验孕技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深远,体现了以气血为主的身体观。近代西医东渐后,西医验孕术对传统中医产生强烈冲击,传统中医验孕法逐渐衰微,不得不进行转型探索,对西医验孕术加以吸收与利用。在西医实验医学、各种先进医疗器械为辅助的诊断技术持续输入下,中医在包括验孕在内的病证诊断方面渐失优势,很大程度上让位于西医技术。但在某些方面,传统中医及其诊断术或许能为未来医学发展提供一定灵感与要素。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23)9-0104-10

       中国传统医学(一般称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系统的知识体系。西医东渐后,传统医学受到巨大冲击。至今,社会上质疑中医、中西医论争的声音仍不时泛起。在此情况下,中医学该如何自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仔细辨别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医学的各种质疑,多集中在疾病诊断的不确切性上,这也是中医最为诟病的方面。传统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为了诊证,是一种病人症状、状态诊断,并非如现代西医学那样结合实验室医学、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对病人病症尽量给出一个确切的病理学诊断。当然中西医的这种分野也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明朗的。思考近代以来中医学的处境,不得不考察在近代西医东渐背景下,中医诊断技术的困境与转型探索,它对西医诊断技术的吸收与利用。

       目前学界对中医近代史的研究,对近代中医学术思想与成就已有较多论述,对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和中医抗争史也有颇多着墨,但从近代中医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出发,展开深入探讨的则不多。对近代中医的发展处境、中西医论争还多停留在整体印象上,较少直接触及核心问题。实际上,以近代中医发展的某些重要问题为考察对象,从某一切入点入手展开研究,将会极大深化人们对中医近代史的认识,提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可喜的是,近来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及此,研究逐渐深入。[1-4]

       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在医学发展进程中,其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妇产科学不断发展。胎产作为妇产科中的重要门类,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妊娠对于妇女来说是十分重要且存在较大风险的阶段。本文试图从技术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传统中医验孕知识与技术的近代境遇与转型探索,以从具体层面对传统医学及其诊断技术的近代困境与艰难发展情况做一深入探讨,揭示其中蕴含的中西文明标准争议与文化冲突问题。也试图以此为例,窥探近代中国女性身体观、中国社会对女性身体和性别意识理解的转变。目前有关中医验孕术的研究,多从医学专业角度解释传统验孕之法,较少系统梳理中国传统验孕术的渊源流变,也未能揭示其近代转型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史意义。[5-8]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验孕中诊断与治疗有些脱节,怀孕不是病,一般无须治疗,但验孕中使用的脉诊法、问诊法和药物试胎法涵盖了中医诊断技术的基本方面,且脉诊验孕在整个脉诊诊断中颇具代表性。因此以验孕术为例,是能够反映中国传统医学诊断技术近代转型情况的。

       一、中国传统(古代)验孕法

       验孕法作为中医诊断技术的重要方面,一直处于不断演进与发展中,主要包括妊娠诊断和判定胎儿性别。主要的验孕方法有:脉诊法、问诊法和药物试胎法,其中脉诊法为传统中医主要验孕法。

       脉诊法作为古代世界的一种技术,中西皆有。只是传统西方的脉诊术建立在对心脏和血管解剖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中医脉诊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脉象变化或已成为妊娠诊断的依据,成书于此时的《黄帝内经》有关于脉象诊断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9]204手少阴脉的含义历代医家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肾脉,肾脉的搏动被认为是妊娠的征象。《阴阳别论》谓“阴搏阳别,谓之有子”[9]98,也是同理。阴脉指尺脉,尺脉搏动有力,与寸脉的阳脉有显著区别,即为妊娠脉象。以上皆是通过某一脉象的搏动来诊断妊娠与否。《腹中论》还谈到另一种妊娠脉证:脉象滑利平和而妇人有明显病态,如停经、呕吐等,即“身有病而无邪脉”[9]419-420,也是妊子征兆。不过目前学界对于脉象是否在《黄帝内经》中最早出现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在《脉经》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上述论述只是简单描述,尚未达到明晰论述脉象的程度。

       魏晋时期出现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王叔和的《脉经》,对妇女妊娠的脉象变化做了详细描述,对后世验孕技术影响深远。王叔和提出,“左右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10]460-462三部脉即胞门、子户、尺中肾脉,它们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搏动明显,即为妊娠。他还指出下利经闭与妊娠的区别,意识到停经并非必然是怀孕,也可能是生病,需通过脉象判断究竟是否怀孕。这是中医妇科领域早期的临床鉴别诊断。[10]469-471王叔和还认为不同月份的孕妇脉象有所不同,说明其时医者已能通过脉象特点判断妊娠时长和具体月份。[10]460-462这一理论在后世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于脉法,五代至北宋时人伪托王叔和所作的《脉诀》认为,“月数断之,各依其部,假令中冲若动,此乃将及九旬。”[11]即妊娠月份可通过脉搏跳动的部位推断,若测得中指脉搏跳动,孕期已近90日。此法后发展为运用中冲脉测定妊娠月份及临产的方法。传统医者还认为妇人体质对脉象变化有影响。明代王肯堂注意到,不同妇人体质不同,即使简单的脉象搏动在不同人身上也有不同。他为那些怀孕七月依然存疑的妇女建议了一种妊娠确认之法:假如流鼻血时伴随痉挛,即为有孕之兆。[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