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理论逻辑与中国战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飒,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二震,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科技革命是国际分工深化的重要推动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数字技术具有高渗透性、技能偏向性以及显著的网络效应,其广泛应用将引发要素投入结构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弱化低技能劳动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动摇现有的“资本、高技术+低技能”国际分工模式的基础。国际产业分工将出现产业分化与融合并存、平台化与弹性化增强、数字跨国公司主导力量崛起以及国家间分工地位分化加剧等趋势,以廉价的低技能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中国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战略,包括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重塑人才培养机制、主动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扩大服务业开放等。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字号: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凭借丰裕的低技能劳动力,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货物出口国,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表明,获得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是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十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现实经济的运行方式,低技能劳动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从根本上动摇了现有“资本、高技术+低技能”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模式的基础,中国原有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已难以持续。面对数字技术的冲击,如何顺应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尽快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当前基本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现阶段中国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厘清:数字技术将如何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模式将走向何方?对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地位有何影响?中国该如何应对?本文拟从科技革命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历史演变规律出发,对数字技术重塑国际产业分工的理论逻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中国的应对战略。

       科技革命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历史变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技术变革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与要素投入结构,推动社会分工沿着专业化与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化两个维度持续深化发展,继而推动国际产业分工由最初的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逐步演变。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末,以飞梭、珍妮纺纱机等纺织机械的出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促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转变,工业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分工规模不断扩大,“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①国际分工体系得以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模式是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生产力水平最高,工业化进程最快,是当时国际分工的中心。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达45%,②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上升至25%,几乎相当于法国、德国以及美国三国的总和。③

       19世纪下半叶,以电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电气时代”,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在此时期,电力替代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其便于传输的特性使得电力时代的生产规模与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蒸汽机时代,内燃机、电报以及电话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交通运输业与通信业的大变革,极大拓宽了人流与物流的范围,促使国际分工深化与国际贸易大规模增长。1913年,世界贸易额由1851年的6.41亿英镑上升到78.4亿英镑。④化工、医药、汽车、石油、电力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发展起来。美国于1886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而德国则在电力、化工领域优势突出,1900年其化学染料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达90%。⑤生产规模的扩张与生产力的提升使得资本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垄断资本的输出促使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加深与扩大。

      

       二战后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无线电技术为先导,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科技以及生物技术为主要标志,由大型电脑、个人电脑及互联网发展而产生,引发了一场涵盖各领域的信息技术革命。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使得生产变得更加自动化、精益化,产业结构变得更加精密复杂,也促使原本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范畴的服务流程加速分离,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得到极大发展,国际分工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一是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内分工规模持续扩大,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广泛参与。至1999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平均比重均超过80%。二是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布局,各国立足自身要素禀赋特点而承担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由此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产品不再是仅由一国单独生产,而是多国要素共同生产的结果,国际分工也从产业层面深入到产品与生产要素层面。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也因此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三是随着服务业作为独立产业部门的规模不断扩大,发达国家相继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凭借服务经济领域的优势,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存在原有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分工,还出现了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之间的分工。

       数字技术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理论机制

       回顾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进程,可以发现,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所具备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对既定生产方式与国际分工格局影响的深度、广度与方向。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数字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其对未来生产方式与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也将超越以往的技术变革。

       (一)重塑基础:数字技术的经济特征

       数字技术包括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化与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及5G通信等一系列以数据为核心的前沿技术,其独有的技术经济特征,是其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基础。

       1.高渗透性

       数字技术的高渗透性根源于其作为通用技术的特质。通用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处于垂直型技术结构的最底层,是大量应用部门所依赖的基础技术;二是该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进步将提升通用功能的实施效率,从而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得以进一步拓展;三是通用技术与其应用部门之间存在创新互补性。这些性质使得通用技术易于在各产业及环节中广泛使用和渗透。正是由于具备这些性质,数字技术具有显著的高渗透性特征,其广泛使用对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提升作用。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语音识别技术从最初只能识别10个英文数字的发音,到现在可以适合多语种、响应速度毫秒级、识别准确率高达98%以上,持续的创新与进步促使其下游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效果大幅提升,这也是该技术得以在下游产业中进一步广泛采用和渗透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