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与世界”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K3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04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在数学教育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数学教育理念、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面对国际社会人才的需求,有必要进行中外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在国内发展迅速,在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发文量越来越多,但是还没有学者对近几年的研究现状、热点和由此反映出的趋势做一个客观分析,鉴于此,笔者选取21世纪以来的相关论文,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深入挖掘中外数学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与机构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力求探索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走向,以期更好地推动国内数学教育者追踪了解国际数学教育进展与前沿,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分为两步:一是在期刊检索中设定以“CSSCI”为来源类别,时间跨度为2000年-2018年,在“文献分类”中选中“哲学与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输入“比较研究”“数学”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并通过人工来剔除与数学教育无关的文献;二是《数学教育学报》是国内数学教育界认可度最高的核心期刊,本研究将其作为数学比较教育研究主要载文刊物,通过以“比较研究”“数学”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取有效文献195篇,将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用CiteSpace转换格式得到可用文献195篇,下载的文献包括了标题、作者、研究机构、摘要、关键词等多种数据信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CiteSpace V软件、Excel软件为分析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软件,由美国Drexel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研发,主要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然后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2].

      三、中外数学教育比较研究的数据分析

      (一)总体趋势

      本研究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2018年,主要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研究状况(见下页图1),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2016年达到顶峰,这也是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时期,说明在课程标准的修订期人们比较关注国际课程发展情况,通过比较研究取长补短.

      

      (二)期刊发文数据分析

      据统计,共有28种期刊发表过中外数学教育比较的文章,发文量超过2篇的共有14种期刊,《数学教预学报》作为数学学科内的权威期刊发文量最大,一共刊发了88篇文章,体现出该刊作为数学学科教育期刊的前沿和引领作用;《外国中小学教育》期刊作为连接中外基础教育的重要期刊发文量为25篇;《课程·教材·教法》是教育类权威期刊,发文量为14篇排在第三位,从中可以看出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余分别为《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上海教育科研》《外国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报》《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教育学术月刊》.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除了数学学科教育的专业期刊,教育类综合期刊也把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作为自己的选题内容.

      (三)对比研究国家区域分布

      在所研究的文献中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既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也有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南非、印度等国家.从发文数量来看,美国依然是数学比较教育的主要对象,各种比较达到了91次,其次是日本(42次)、英国(42次)和澳大利亚(40次).在数学教育的比较研育中的可学习之处,同时也积极关注如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特色.

      (四)作者及单位合作网络分析

      中外数学比较教育研究涉及语言、课程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团队协作就显示了较大优势,作者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CiteSpace作者及单位合作网络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优势团队,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团队、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王建磐教授团队、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团队、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团队以及华中师范大学胡典顺教授团队,这些研究团队的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方向和专业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