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知的本质与规范性

作 者:
王聚 

作者简介:
王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人类对知识的研究已然精深,但是对无知的关注还未深入。就无知的本质问题来看,无知是知识的缺乏。随着当代知识论对知识概念的深入分析,作为缺乏呈现的无知也展现出多种样态。这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雾,进一步刻画无知的种类。就无知的规范性问题来看,我们在谈论无知时往往带有规范性层面的意蕴。这种意蕴可以是责备的,也可以是赞扬的。责备或赞扬的根源并非只是由认知活动的最后结果决定,还取决于认知主体是否对规范性理由给予了合适的回应,以及认知主体是否遵循了来自不同层面的义务。从行动结果向行动者的进一步溯源,可以揭示出认知主体的美德与恶习发挥的重要作用。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3)11-0036-09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此言不虚。对于人类来说,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珍宝。知识既能克服心灵的迷茫与恐惧,也能奠定实践的成功。正因为知识有着如此高的价值,围绕知识的本性、价值、来源、可能性等问题,学界的研究可谓是卷帙浩繁。

       无论求知的探照灯覆盖的范围有多远,都不可避免留有黑暗的区域,与知识带来的光明形成鲜明对比。那么,人类在获得知识之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人类获得知识以后又遭遇遗忘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人类穷其一生也无法探究得知的领域是什么?这些有趣的问题将我们引入了对于“无知”(ignorance)或“未知”(unknown)的探讨。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此诞生,什么是无知?

       当代哲学已经开始对无知的本质和价值展开了研究,并且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其他学科一起构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无知研究(ignorance studies)。对于无知的研究并非凭空产生。一方面,对无知的研究属于时代的需求。当今的网络传播中充斥着谣言、错误的信息,人们受到“后真相时代”的影响,容易陷入普遍的无知之中。对于无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时代挑战。另一方面,对无知的研究已经零散地出现在哲学的子领域之中。在传统知识论研究中,针对无知的研究虽不多,但在怀疑论领域却已有提及。我们熟悉的基于闭合原则的怀疑论论证也被称作“来自无知的论证”。①在道德哲学领域,学者们讨论无知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②在无知学(agnotology)领域,学者们研究如何借助科学和文化的方法对一个话题(比如全球变暖与吸烟致癌)的相关信息进行操控,使得该话题的接受者产生系统的怀疑。③

       本文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增进对无知的理解。通过考察两个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无知获得更深入的把握。第一,无知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细致地展现无知的多样形态,从而为更深入的讨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无知是否具有规范性意蕴?如果有,那么从规范性视角来看,无知是好还是坏?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谈论无知时背后所隐藏的规范性视角。

       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借助当前学界最新的讨论,更细致地刻画无知的本质与结构;其次,采取规范性研究的视角,探讨无知与规范性问题,这一部分会特别深入反思无知的负面价值论题,探究义务论题以及无知之行论题;最后,总结全文。

       一、无知的本质问题

       无知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想要刻画其内涵,并非易事。表面看来,对无知的探究会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困难。著名的“美诺悖论”(Meno Paradox)就提到了这个困难: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探究什么,他如何开始探究?如果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要探究的东西,那么他就不必再探究了。该悖论的前半部分正好捕捉到此处我们关心的困难,即倘若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是无知的,他不知道这个对象是什么,也就无法探究该对象。举例来看,如果一个人对千里马是无知的,那么他既不知道千里马是何物,也不知道仅凭自己之力如何按图索骥找到千里马。更有甚者,就算一匹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就站在他眼前,他也无法慧眼识珠。上述困难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对无知的理解太过简单。无知的结构远比此处预想的要复杂。问题的关键在于,并非每一种无知都会阻碍人们开始探究。通过本部分的探究,我们能更好地解决这一困难。

       什么是无知?在前文我们提到,没有知识就是无知。说得更严格一点,无知就是缺乏知识(the absence of knowledge)。④这一看法被学界称作无知的标准观点(the standard view)。⑤该观点有两个理由。

       第一,从平常的语言用法中可以发现,无知通常被理解为知识的反面。也就是说,无知与知识呈现为互补状态(complement)。这种互补状态在很多语言中都有。在汉语中,无知的意思是没有知识,也即缺乏知识。从ignorance一词的构成来看,“i-”是一个否定的前缀,“-gnorance”来自希腊语的gnsis,指的是认知者知道或理解某物这样一种心灵状态,所以这个词也表示知识和理解的缺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考虑这顶多表明,我们默认把无知与知识相对立,但这种默认的态度是否经得起哲学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因此,这个理由只表明,无知的标准观符合语言使用的直觉。

       第二,这种定义方法具有理论的统一性。借助对知识的分析,我们可以刻画出不同种类的无知。在当代知识论中,我们一般区分命题性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对象性知识(objectual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与之相对,我们可以进一步勾勒出命题性无知、对象性无知和程序性无知。本文的讨论对象限定在命题性无知。根据当代知识论的讨论,命题性知识的一种刻画方式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