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理性认识而形成的不同知识体系的具体科目和分支。人类按照一定的研究对象和功能属性进行学科分类后,学科建设就成为不同门类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学科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同构的过程。具而言之,学科建设既需要人们在不断深化学科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精准凝炼概念,提出新术语、新命题,科学阐释原理,使学科理论更加丰富、科学以及体系结构更加完整,也需要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形成富于学科特色的话语体系。通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伦理学学科建设历程,总体上比较偏重学科结构、内容、理论的阐释,话语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不强、功力不足。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伦理学学科建设,需要处理好学科话语体系构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现代、实然与应然、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坚持“四个统一”的原则,使话语表达契合理论内容且体现中国道德文化元素。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决定了人际思想交流的必然性。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感觉认识和理性思维所形成的看法意见、思想观念等,需要通过话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人的话语表达依赖于语言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思想,人的活动具有意识和自觉性,而语言恰是人类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特有工具,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发明创造的思想交流符号,而话语是人们运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修辞手法、语法规则等,以语言为媒介表明立场、态度、意见、观点、思想或阐释一定的理论等。西方近代哲学家洛克和休谟在探讨人类知识起源时都认为,“词语代表观念”,②即是说,社会成员在交往中,都是用词语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想法和见解的。人们表达思想观念而形成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语言符号体系,更是言语内容和理论知识体系”③。一言以蔽之,话语体系是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学科理论概括的工具。学科作为人类认识成果而形成的专门性知识体系,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的任务,不只是发现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寻求真知和获得真理,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科理论的发展,而且也需要运用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阐释好相关术语和理论,构建特定学科的话语体系。 学科的话语体系建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伦理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其学科话语体系建设首先需要遵循所有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普遍规则要求。一切学科话语体系建设,都需要遵守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学科话语表达在形式上,要合乎特定语言文字的一般规范要求。众所周知,语言具有语音、语法和词汇三大要素,语言使用有明确的规则要求。这就预示,任何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都要遵循一定的语言文字的词汇、语法构成等基本规则要求,即话语表达要合乎语言逻辑。与日常生活用语相比,学科话语表达更具有精炼性、严谨性,不仅要合乎语言表达的一般语法规则,不能出现语言文字的语词语法错误,而且还要体现语言运用水平的高度,既要与阐述的对象相贴合,又要精准精炼精义。即是说,学科语言表达要形神兼备、言简意赅,思想阐述要精要,论述逻辑要清晰。换言之,无论何种学科的话语体系,其语言表达方式都要遵循特定语言文字的词语、词性、语法等普遍规定要求,遵循人类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二是学科话语表达在内容上,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④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对现实的反映,来自社会实践,这就要求语言表达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不能主观臆造。话语表达虽然是学科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但相关学科人员要恪守科学精神和学科规范要求,按照合乎特定学科研究对象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表达观点、思想、理论体系,切忌夸大其词甚至篡改数据、歪曲事实等。具言之,学科建设者在概括或论述学科理论时,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和评价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求真务实,客观准确地表达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在西方哲人看来,知识是由命题构成的,只有真命题才能构成科学知识。“知识必须包含有命题陈述,它构成了知识的内容。该命题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该命题是不真实的,或者是逻辑谬误,那么该命题就与知识的概念相矛盾,就不能称之为知识……在知识的概念中,命题内容的真是根本的。”⑤显然,学人对特定学科思想理论的话语表达,只是对描述对象、阐释理论或得出结论的客观反映,是人们现有认识水平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一种真实而准确的表达。这就预示,学科思想理论的话语表达,要合乎客观规律、忠实于事实真相,这是所有学科话语体系建设都要遵循的普遍根本原则,伦理学也不例外。 伦理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特殊的价值科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伦理学围绕人应当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成为什么样人的核心问题,探究人应该具有何种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行才配做“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人的生命的生理性、存在方式的社会性和思想需求的精神性高度统一的有机体。伦理学注重对人的心灵善化和人格塑造,因此,伦理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具有许多特定的学科概念,如伦理、道德、善恶、良心、荣辱、幸福、道德义务、道德权利、意志自由、道德自律等。伦理学人对这些具有鲜明伦理学学科特色的概念界定及其学理阐释,需要在遵循所有学科话语表达普遍原则的前提下,使用恰当的语词、语调、修辞方法等,表达好学科特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除此之外,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还需要站在道德哲学和实践理性相统一的立场,注重不同道德语言类型的合理使用,处理好“理论道德语言”与“日常道德语言”的关系和适应场域,既避免完全用“理论道德语言”取代“日常道德用语”而产生的伦理学话语表达过于抽象的晦涩难懂问题,也要避免完全用“日常道德用语”取代“理论道德语言”而产生的伦理学话语表达过于具象浅显的问题。“理论道德语言”是学科理论体系高度凝炼概括的需要,“日常道德用语”作为多数社会成员广泛使用和普遍接受的“活性”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因其更能直接表达出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的道德要求,不仅易于道德传播,使道德教育具有亲和力,而且易于为社会成员的道德选择和行动提供具体指引。有鉴于此,伦理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把“理论道德语言”与“日常道德用语”结合起来,既突显学科理论的抽象概括性,也注重道德理论的通俗易懂性,使二者相互辉映,融贯互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