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色彩之争与艺术批评的视觉转向

作 者:
张颖 

作者简介:
张颖,中国艺术研究院。

原文出处:
新美术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问题与文献

       不止一位研究者曾指出,罗杰·德·皮勒[Roger de Piles]于17世纪下半叶写就的诸多著作,开启了18世纪以降艺术批评的道路,①应被视作现代批评理论的先声。②艺术批评史在两个具体问题上绕不开他的名字:一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发生的“素描色彩之争”[Querelle du Dessin et de la Couleur],二是评价艺术家全面能力的打分制。两者皆非首创,皆可追溯至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两个现象在德·皮勒时代的法国重新出现,势必有新的契机,更有趣的是,在这两个关乎现代批评观念确立的问题上,德·皮勒呈现出两种面貌:他既是敢于向学院教条主义发难的前卫改革者,同时也是偏爱规范性的保守学院派。笔者初步发现,就在这个双面张力之中,埋藏着德·皮勒艺术哲学的密码。

       在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美术界,为何会围绕素描与色彩发生争执?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这场反对勒布伦及其普桑派的著名论争由德·皮勒“领导”,他们仿效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那场论争,激化、规模化、公开化了鲁本斯派与普桑派的原本对峙。③不过,这类概括无助于澄清德·皮勒在事态中的角色。众所周知,彼时学院讲坛上本无德·皮勒的席位,直至事态平息前,他一直是学院外的业余爱好者,并无机会参与正式辩论。确乎存在一种戏剧性的说法,即早在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成立之初,即1648年前后,便已经出现一帮人,通过宣扬包括色彩主义在内的“错误学说”诋毁绘画的高贵与荣耀。这群“阴谋家”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选择德·皮勒作为代言人和领袖。④这种说法认为德·皮勒曾经“参战”并发挥着领导作用,认定他是煽动者和幕后推手,并最终现身台前。其实,今日的大部分研究者对待普桑派与鲁本斯派的争执一事,如同对待当时诗界的古今之争一样,并不肯轻率断言确切始自何时。⑤在掌握全面可靠的佐证材料之前,笔者也不敢贸然接受这种阴谋论色彩颇重的猜测。

       在此,有必要先对有关原始文献的来源与可靠性稍做说明。有关文献大致分两类,一是德·皮勒、菲力比安等人的一手文献,它们基本在当时就已出版,经数次修订而保留至今,不难获取。二是学院议事记录,它们理应包括成规模、成体系的辩论文献。按理说,文献依据不应难觅,因为按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章程规定,大会发言,尤其是在职院士每月例行的画作讲解发言,须提前呈交书面摘要以供讨论。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是,由于院士们原未经过理论的训练,用语往往不甚精确,于是经常自作主张只做口头发言,发言稿付之阙如。⑥另外,当时负责撰写会议纪要的是学院秘书泰斯特兰[Testelin],他的记录习惯不佳,据说留下的记录文字往往未加整理的不完整信息,对本文研究极为关键的1671年讲座纪要尤其如此。⑦或许受此牵累,19世纪中叶面世的伊波利特·希格《古今之争史》,⑧虽巨细无遗且生动地记录了诗界动荡,却并未给画界之战留有笔墨。长期以来,这场美术学院之争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模糊的。

       直至20世纪,西方学者方有条件重写这段学术史,这大大得益于20世纪初对一手文献的重新发现、整理和认定。1903年,安德烈·封丹[André Fontaine]从美术学校历史档案封存的史料中,针对17世纪70年代前后的学院系列讲座的纪要文件进行甄别,纂为《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未刊讲座》公开出版,⑨并且补注了他本人对当时情况的解释分析。这部文献汇编集合了当时学院主要讲座记录,其中第一部分正是有关17世纪70年代初的素描与颜色之争。得益于封丹的文献整理工作,这段历史幸运地获得了信史的价值。

       这部珍贵的汇编稿在我国尚未得到重视。本文将依据既得文献构拟彼时彼地素描色彩之争这一事件的始末,主要处理如下三个问题:素描色彩之争在17世纪下半叶重现于法国的机缘与结局;德·皮勒在此次论争中发挥的实际角色;德·皮勒的批评观及其造成的历史效应。

       二 素描色彩之争始末

       笔者着眼于事态的转折性变化,以1668年、1672年、1680年、1685年为四个节点,将这场以学院为中心发生的总体论战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从1668年至1672年初为论战的第一阶段,以《画艺》[De Art Graphica]德·皮勒注译本的出版为肇端,⑩继而学院内部的数次讲座出现了尖锐的观点对立,至勒布伦出面仲裁而告终。

       《画艺》原作者为法国画家夏尔-阿尔方斯·杜福莱诺瓦[Charles-Alphonse Du Fresnoy,1611-1665],最初于1635年用拉丁文写成,之后有法文和若干英译版本相继面世,德·皮勒的注译本于1667年(11)面世,他通过加入“必要而充分的”(12)的评注,收到“六经注我”的成效。有研究者指出德·皮勒的注释将杜福莱诺瓦此书呈现为“新色彩派攻势的宣言”(13)——这里的“新”,自然是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捍卫威尼斯画派的意大利旧色彩派而言。德·皮勒的想法并不孤立,早在《画艺》注译本出版之前,他已在黎塞留公爵(14)府邸结识诗人德马雷·德·圣-索尔兰[Desmarets de Saint-Sorlin,1595-1676]。这位厚今派诗人的早期代表人物,曾于1657年出版基督教主题诗歌《克洛维斯》[Cloris],站在天主教的护教立场,猛烈谴责古代异教诗歌及其拥护者、讽刺诗人布瓦洛。德·皮勒与德马雷之间虽碍于领域不同而未有直接声援,但他们在公爵府邸的会晤清谈,是声气相通的。(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