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上,儿童题材正式进入艺术家的表现视野,应不晚于唐初。伴随着唐代仕女画的日渐流行,儿童形象也便悄然走进闺阁景象当中,成为闺阁题材中的点缀或搭配。如著名画家张萱,即“好画妇女婴儿”①。被认为是宋徽宗摹绘的张萱《捣练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和《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两幅作品中,皆有一个儿童形象出现;而传为周文矩的《宫中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更是于仕女人物中间穿插了若干可爱的儿童。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南段清理了唐西州豪门张氏家族墓地第187号墓,出土的仕女围棋绢画屏风残件,左半部绘有一少妇看顾着两个孩儿嬉戏于林间。这对孩儿上身赤膊,下身着彩色条纹吊带裤,身体圆胖健壮,其中一童的左手中还抱着一个拂菻猧子②,从中恰好可见儿童形象作为仕女画之附庸的特点。 在张萱之后,擅长“田家风俗”的韩滉(723-787)曾作《村童戏蚁图》③;“画子女为古今之冠”的周昉曾作《孩儿》绘画。④2002年,在西安南郊的一座唐墓(M31)中,出土了大量精美、完整的三彩俑,其中的一件三彩杂技俑,通高40.8厘米,作一头上顶有6个顽皮童子的力士形象,最顶端的童子身穿开裆裤,双手正扯开裤口做撒尿状,构思十分别致。⑤在以烧制三彩制品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而著称的唐代黄冶窑,也曾发现有大量形象各异、大小不一、装饰多种多样的三彩儿童像⑥,可见孩童形象的制品在唐代深受喜爱。五代时期,南唐画家周文矩兼擅画婴孩,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戏童图》和《浴婴图》两本团扇,传为他的作品。儿童题材绘画从唐代中期已经渐次摆脱附属地位,进入了独立的发展阶段。 时至宋代,汴京更有专工儿童题材的刘宗道(活跃于12世纪上半叶)和杜孩儿(活跃于1111-1117)。刘“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⑦;而杜于政和间流落辇下,其作品为画院众工转相求之,以应宫禁之需。⑧杜本人竟以善画孩儿而失却本名,足见儿童题材在当时广受喜爱。虽然他们的画迹久已湮灭无闻,但南宋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南宋光宗至理宗时期(1190-1264)李嵩的《市担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货郎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作品,依然为我们留下了当时童戏绘画的艺术风貌。只不过,由于两宋时期孩童题材绘画的传世作品数量并不多,且又大都出自当时宫廷画家之手,故并不足以全面反映这一表现题材在当时民间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一大批童戏图作品令人意想不到地陆续从各地宋金时期的地下墓穴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于宋、辽、金墓葬中的童戏图作品,已达30多例。⑨这些来自地下的作品,有壁画、有砖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许多作品的年代比目前所存传世婴戏图画作早出半个多世纪,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知见。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文不拟对这些考古发现材料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讨论⑩,而试图从中择其带有鲜明地域特色者,检视、分析其间所蕴含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习俗之间的共情与互动,并探讨这类图像内容之所以会出现在墓葬当中的原因。 一、生趣各异的地下童戏图 1.宣化辽墓的《茶室童戏图》与《儿童跳索图》 1974年至1993年间,河北宣化先后发现10座辽代晚期汉人家族墓,主要为一张姓家族的墓地。其中,7号墓(张文藻墓)建于辽大安九年(1093),其前室东壁绘有一幅十分精美的备茶壁画。(11)与其他墓葬的备茶壁画不同,这幅壁画描绘了正在茶室中做着神秘活动的一群孩童:画面中央偏左(北)绘一6层盝顶食盒,食盒后绘一朱一白两个方案,其上分别摆放着经卷、文房四宝和各种茶酒用具,食盒与方案右方绘朱漆盘、茶炉和茶碾;一年长髡发男童,身着浅绿长袍,腰束朱蹀躞带,双手撑膝跪于地上;一女童头梳抓髻,面色红润,上身着桃色中单,外罩红色宽袖开胯衫,下套白色窄腿裤,足蹬一双襻带圆口鞋,正踏在前一男童双肩之上,伸手够取吊篮中的桃子,其仰起的面孔和圆睁的眼睛,露出一副紧张惶恐的表情;跪地男童对面站立一契丹装男童,髡发露顶,身穿绿色窄袖长袍,腰束白带,足蹬黑靴,正微张双唇仰视着取桃女童,双手撩起衣服前襟做等待接桃状;接桃男童左上方之朱色方案背后又有一眉目清秀、装扮华丽的年轻女子,其头部以朱带扎成3个高髻,发顶和高髻上饰簪花珠钿和螺形钿饰,耳下挂有长穗耳坠,身着红色交领长衫,长衫内层衬白色中单,外层加罩一件绿地黑花斜领短衫,该女子柳眉上挑,小口紧闭,一手于胸前捏一枚鲜桃,另一手侧举,伸二指指向取桃者,仿佛在作何说教。画面的左侧,又有3个男童和1个女童蹲伏在食盒与案桌后面,暗中窥视着对面的取桃者。位于前方的是一髡发男童和一女童,男童上穿绿地黑团花斜领窄袖衫,腰间系朱带,下着白色窄腿裤、黑色尖头靴,右手扶于女童肩上,做与女童耳语状,女童头梳双抓髻,上穿朱地黑花斜领窄袖长衫,下穿白裤,腰系蓝带,扬起的右手仿佛在提示男童不要发出响动;其后又有两男童,着红衫者躬身躲在书案后面,右手摁在穿黄衫男童的头上。画面下方还有一只小花狗在晃着尾巴向够桃的孩童奔将而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