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不动”的孩子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丹婷,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原文出处: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面向中班孩子的家长展示了班级的一个集体活动“我是值日生”。前期,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班级里为集体服务的劳动包括哪些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我们通过这一集体活动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班级里要开展值日生活动了,并通过一张二维表格呈现了值日生劳动的各项内容,请孩子们自主对值日的时间和内容做出选择,排出值日表。

      家长们看到孩子们都积极报名参加劳动、勇于承担责任、乐于为集体服务,被孩子们的热情深深感染。在观摩后的交流环节,家长们纷纷表示大力支持班级的值日活动,会在轮到孩子值日的那天早早地送孩子来园,与幼儿园配合开展劳动教育。这时,有个孩子的妈妈发言:“观看了这次现场活动,我感受到了孩子对于参加班级劳动的热切。我纳闷的是,为什么孩子在家时是另一副样子呢?”听了她这番话,在场的许多家长也“吐槽”起自家的孩子来:“孩子在家时,我总是喊不动他。让他做点简单的家务,他都磨磨蹭蹭的,每次都是没做一会儿就不想做了,只想着去玩了。”“我有时想让孩子帮着做点事,可孩子总是事情还没做,就在想做了能得到什么奖励,总觉得家务就该大人来做。”有个孩子的奶奶叹了口气道:“我们小时候都觉得为家里做点事是应该的,从不会考虑‘我该不该劳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家长们就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同时也认识到,在家庭中,劳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覆盖的范围也更广,因此,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引导和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参加劳动,也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在家参加劳动。但令家长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孩子在参与班级劳动时表现得那么积极,但在家庭劳动中表现得兴趣缺缺?孩子的这种在幼儿园和在家庭中截然不同的表现究竟因何而起?在家庭中要怎样开展劳动教育,激发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并引导和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呢?

      一、分析案例,反观孩子“喊不动”的原因

      针对家长们提出的疑问,我们通过在幼儿来园和离园时段的观察,捕捉到了孩子与家长在日常互动中的一些表现,我们认为这些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们在家劳动时“喊不动”。

      早晨,心心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进幼儿园。她在大门口遇到了好朋友蓓蓓,立即热络地与蓓蓓打招呼,还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与蓓蓓分享。看到她们交往得那么融洽,两个孩子的家长都笑眯眯的。到了教室门口,心心和蓓蓓还在眉飞色舞地交谈,两住家长很有默契地不去打断她们,还顺手取下她们背在身上的书包、水杯,替她们把这些物品一件件放进了储物柜里,不知不觉中就将本该由孩子来做的事情全部做完,两个孩子只需要回头跟爸爸妈妈说声“再见”就可以进教室去玩了。

      早晨入园后来到教室,点点想把书包放进储物柜中。他打开柜门,用力地把书包往柜子里推,可是由于柜子里已经放了一些物品,剩下的空间不多了,而且书包的带子很长,他只要一松手,带子就会有一段露在柜子外面,一关柜门,带子就会被夹住。站在一旁的点点外公忍不住出声提醒:“快把带子塞进去呀!”点点听了,又试着去推书包,但还是不成功。最后,点点一脸茫然地停了下来,求助地看向外公。外公一边上前帮忙,一边催促道:“我来给你塞吧,你快点进教室。”点点无奈地松开手,撇着嘴走进了教室。

      这天轮到飞飞做值日生,他需要在离园前整理好书架。他一边漫不经心地整理图书,一边伸长脖子眼巴巴地望着小伙伴们离开教室,一颗心早已飞出去了。飞飞妈妈在一旁催促着:“你认真点,快点整理。”见飞飞还是慢吞吞的,妈妈说:“快点,等你整理完,回家路上我给你买华夫饼。”飞飞听了这话,不为所动:“爷爷昨天给我买过华夫饼了。”妈妈只好说:“那今天我们去买草莓蛋糕吧,上次你不是说想吃吗?”飞飞闻言,顿时有了动力,加速整理起来。

      分析以上三个场景中家长与孩子围绕劳动问题的互动,不难发现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家长对劳动教育不能说不重视,但家长嘴里喊着“重视”,行动时却并未将其列在首要位置。事实上,劳动总是为其他活动“让路”。场景一中出现的情况具有普遍性。相较于让孩子养成自己摆放和整理物品的习惯,家长显然更珍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此时,培养劳动意识便自然“靠边站”了。

      其次,在幼儿阶段,孩子刚刚开始尝试独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习惯性地“帮忙”。从场景一和场景二均可以看出,越是随手可为的小事,家长就越容易在不经意间代劳。久而久之,孩子便自然而然地习惯于接受长辈提供的各种服务。要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家长先要主动减少这类“顺手帮忙”的情况。

      最后,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可是这份“光荣”从何而来?场景三中发生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常常习惯于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的某种积极行为,比如用来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可是,这种方法不会百试百灵,奖品需要不断翻新,“价码”只会越提越高。在无形之中,劳动便与奖品画上了等号,当奖品不再具有吸引力,劳动的兴趣便也随之消失。

      二、家园合作,培养主动参与劳动的孩子

      了解了家庭中可能影响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因素,我们便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调整亲子互动的方式,促进孩子主动参与劳动。我们举办了一场家长沙龙,把我们观察到的那些典型场景做了一些改编,变成几个生动的小故事,以此为素材,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中的劳动教育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