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陈蕾 陈蕾:创造力和智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程淮:创造力和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即二者之间有关联,但创造力很强的人智商并不一定很高,智商很高的人创造力也不一定很强。全美天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兰祖利(Joe Renzulli)认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三个特征: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富有创造力;拥有执着精神。也就是说,每个智力中等以上的人都可以是很有创造力的人,也可以成为有成就的人,创造力不是智力超群人的特权,是可以培养的。 陈蕾:根据您多年工作中的接触和观察,富有创造力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呢? 程淮:富有创造力的孩子首先都具有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非智力因素,有五大特征,即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丰富;会独立思考,善于提问题;敢做事情;做事有坚持性。家长可以多从这几个方面去观察和引导孩子,进行培养。 陈蕾:对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人格,首要的是什么? 程淮: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探索,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特质都需要给予精心呵护,在这个前提下去培养创造性人格。家长首先须让孩子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成为“问题大师”,成为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手,未来才能成为会创造性解决问题、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学问学问,不仅要“学”,而且会“问”,孩子在生活中要有“提问力”,能提出有趣的、有价值的、独特的问题。这是个逐渐培养的过程,家长需要先示范提问的方法,再引导孩子去尝试和掌握。 1.观察提问法。和孩子一起观察并发现问题,孩子观察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扰,要一起做敏锐的发现者,引导孩子观察细节并进行提问,如:“一棵树上的叶子是一模一样的吗?” 2.类比提问法。将已有经验进行类比并提问,如:“为什么石头会沉到水里,皮球却不会呢?”这有利于孩子联结经验、扩展经验,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多角度追问法。从正面、反面、自己、他人等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如:“妈妈说这种果汁好喝,爸爸会怎么说呢?我呢?小猫呢?”这样有助于孩子辩证思维的萌芽,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陈蕾:当孩子“会提问”后,是不是意味着初步具备了创造性人格? 程淮:“会提问”还不够,还需要学会“巧提问”,因为创造力更重要的体现是在解决问题上。现实中人们遇到的通常是两难或者多难问题,如果不会进行矛盾分析,对问题就无从下手。而“巧提问”是在解决问题初始阶段便进行矛盾分析,提炼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而在后期获得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即实现“既要……又要……”的多个需求满足。平时遇到“两难”问题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巧提问”,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第一步,分析并提炼出让人“纠结”的问题表达关键词。例如,小朋友发现爷爷每天要吃药,却经常忘记吃。小朋友思考后认为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爷爷要自己记得吃药,另一种是由家人提醒吃药。到底是“靠自己”还是“靠家人”呢? 第二步,把关键词一分为二地进一步分析,再将两项的优点合二为一,形成优选解的方向,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新问题并去解决新问题。例如,“靠自己”的优点是不用麻烦家人,缺点是会忘记吃药,会耽误病情;而“靠家人”的好处是可以按时吃药,缺点是会麻烦家人。合并优点后的优选解方向就是:不用麻烦家人,还能按时吃药。则新的问题是:怎样能既不麻烦家人,又能按时吃药呢?于是,“多功能语音提醒药盒”创造了出来:把要吃的药提前放在药盒里,一到时间,药盒就启动语音提醒,同时发出像救护车一样的闪光。这个由两个6岁小朋友发明的创意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实际上,在历届“中国娃娃好创意”成果征集活动的优秀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孩子们很多令人赞叹的“十万个怎么办”创想都体现了“巧提问”的思考方法。比如,能把云彩里的水滴变成可以浇灌、可以喝的水的“自动制水机”,会产水果奶的牛,利用笑声发电的“笑声发电机”等等。 生活中,家长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关注、分析并提炼身边的“两难”问题,寻找最佳解决答案,孩子对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将会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具有创造性,会有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人格,促进创造力的提升。事实上,由于儿童的知识储备少,在面对问题时很需要家长去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各种方式激活他的想象力,引导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创造力之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大特征: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前二者顾名思义,很好理解,流畅性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能迅速做出反应,且单位时间内想法又多又快。在限定时间内想到的答案越多,思维的流畅性越强。 幼儿园小朋友看到下面图形时,在3分钟内联想到的结果有:蚊香、靶心、棒棒糖、树的年轮、小石子的涟漪、舞动的绸带、盘起来的蛇、一堆牛屎、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盘山公路、福海。是不是很有意思?您与孩子相比,谁的思维流畅性更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