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穷不是财商教育的好方法,因为它容易让孩子对金钱产生困惑 儿子小聪上幼儿园中班的那年暑假,我被派往广西出差,他在家无人照看,我索性把他带上,在上海下车,把他放到爷爷奶奶家,一来让他见见世面,二来让老人家享受享受天伦之乐。 电话里,两位老人得知小聪要去,高兴得大呼小叫,语无伦次地问小聪爱吃什么、爱玩什么、爱看什么动画片…… 小聪在上海待了一周,电话里我得知,他和爷爷奶奶相处得不错,换言之,他被爷爷奶奶宠上了天。但是等我从广西返回上海,发现两位老人嘴上说“小聪很乖”,表情却是愁眉不展。 架不住追问,小聪奶奶悄悄告诉我:“小聪这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有点儿没规矩。”我心里一咯噔,别说还真是疏忽了,以前没有给他立过这方面的规矩。 第二天去超市购买食材时,我见识了小聪的“没规矩”。 一进超市,小聪就直奔一个名牌儿童服饰专柜,口齿清晰地告诉服务员,他要某某款式的蓝色鞋面、白色鞋带的运动鞋,号码是多大。 我问小聪:“你怎么了解得这么清楚?” 小聪顾不上回答我,冲爷爷喊道:“爷爷要说话算数,上次说下次一定买,现在就是下次!” 爷爷苦笑着招架:“太贵了太贵了,爷爷没有带够钱啊。” 小聪作势要哭:“爷爷骗人!” 奶奶上前哄劝:“爷爷没有骗人,这个月的退休金真的花完了。上次买了一套运动装吗,花了将近2000元呢!爷爷奶奶可没有穿过那么贵的衣服,你要知足啊,不然就不是好孩子了。” 我见爷孙仨僵持不下,只好出钱买下了那双价格680元的运动鞋,平息了一场风波。 小聪爷爷一脸忧虑地叮嘱我:“你可要好好管管小聪,这么没规矩,长大后会讨人嫌的。” 我笑而不语。小聪确实应该接受财商教育了,但我不同意爷爷奶奶的教育方法。爷爷说“没有带够钱”,奶奶说“这个月的退休金花完了”,都是在向一个4岁的孩子哭穷。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哭穷不是财商教育的好方法,因为它容易让孩子对金钱产生困惑。当孩子得到一件东西太难时,就会过分注重这件东西的得与失,而忘了它本身的用途。 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电动玩具赛车,本来只是想和小伙伴比赛,如果总是得不到,他就会一门心思地思考如何得到赛车,而忘了比赛这件事,最后,他就变得只想拥有,只有拥有才能使他快乐。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特别缺乏安全感,只想拼命拥有金钱,却舍不得花钱,更可能因利欲熏心而走上歧途。 家长经常向孩子哭穷,很容易培养出孩子的穷困意识。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出现行为偏差。 比如,有的孩子上了大学,手里的生活费不多,花钱却大手大脚,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只为有面子。有的孩子消费时缺乏理性,就算不需要,一听到打折、优惠,就忍不住下单,浪费很多钱。还有很多孩子,没钱就借,甚至惹上违法借贷的大麻烦。 这些都是哭穷式教育带来的恶果。但责怪老人显然不合适,我决定回家后对小聪进行系统的财商教育。 我和妻子有意识地让小聪参与家庭消费决策,通过言传身教,让他理解理性消费和计划消费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清崎在谈到财商教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父母不教孩子,将来自然会有人来教,那个人可能是奸商,可能是警察,也可能是骗子。”所以,为了孩子将来生活得平安幸福,家长一定要把财商教育摆上日程,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我购买了几本财商启蒙教育的图书,通过亲子共读,循序渐进地让小聪理解金钱的用途和价值。我告诉他,金钱是很重要的工具,它可以买来我们想要的东西,但一定要合理使用金钱,否则它会伤害我们。 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我宣布每周给小聪10元零花钱,让他自己购买文具、零食、玩具等,如果有节余,可以存在储蓄罐里,如果没到周末就花完了,那就要克制消费欲望。 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小聪兴奋得不得了,好像消费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结果两天就花光了,而且买的东西大多不是必需品。我没有限制他消费,因为他需要这方面的教训,否则不可能学会理性消费。 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接小聪回家,他说要买一支马克笔来做手抄报,于是我们进了一家超市。他很快找到了想要的马克笔,但售价超出了他的预算:“爸爸,我这周的零花钱只剩下2元了,买这支笔不够,您能支持1元吗?” 我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可以借给你1元,但你必须还我,不是还1元,而是1.1元,1角是利息,同意吗?” 我以为小聪不会在乎区区1角钱,没想到他断然拒绝:“算了,我明天得到零花钱再来买,今天先做折纸作业。”说完径直走出超市。 我追上他:“生气了?借债还钱付利息不是很正常吗?绘本上都是这样说的。” “东西买不起,就不要动心,要经得起诱惑。”小聪背了一句绘本上的原话,然后警惕地看我一眼,“爸爸,您刚才诱惑我了,别以为我是小孩儿!” 我哭笑不得,心里却十分欣慰:这几个月的亲子共读,工夫没有白搭。 财商教育当然不仅仅是亲子共读和每周消费10元的小打小闹,真实的生活实践必不可少。我和妻子有意识地让小聪参与家庭消费决策,通过言传身教,让他理解理性消费和计划消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