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小语 近日,一条视频引发讨论。妈妈带着女儿出游时,特意为孩子选了无座的慢车,并配文:“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的解释是:“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必须吃苦才能真正成长。吃苦教育的目的是教育,那么,父母刻意制造的苦能产生教育效果吗?本期,我们一起来聊聊吃苦教育。 【子女说】关于吃苦教育,孩子们怎么看?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别惹我:每年寒暑假,我妈都会把我送到全国最贫困的山区,让我背着箩筐割猪草,顶着烈日挖野菜。如果我没有变得面黄肌瘦、蓬头垢面,她就觉得我受的教育不够。有一次我回来时,头发里长满了虱子,你敢信?她还PUA我,说只有吃苦才能磨炼意志,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将来我妈老了,我也得让她吃点儿苦,跟她说,这都是为了她好。 @一秒速杀:我爸说,身为男人必须能扛事,能吃苦。为了增强我的体质,只要有空儿,他就带着我去拉练。在大太阳下暴晒,在大冬天野泳。有一次,我发烧到40℃,想请假在家休息一天。我爸不让,还骂我矫情。到了学校,还是老师看我都烧迷糊了,打车把我送到了医院。我看到很多女生在网上说,做男生好,不用被大姨妈折磨,也不用生孩子。其实,当男生也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好。 @快乐其实很容易:我从小体弱多病,为了让我强身健体,父母把我送到了体校。训练特别苦,有时肌肉疼,我就躲在被窝里偷偷哭。那时候真恨父母,为什么那么狠心把我送到这里吃苦受罪?可后来,我不仅变得身强体壮、自理能力强,还凭借体育特长上大学、出国,获得了很多机会。现在,我很感激父母的良苦用心。如果没有他们的狠心,就没有我的现在。 @落落:小时候,妈妈送我去学钢琴。我其实挺喜欢的,但因为吃不了那份苦,只练了两个月就放弃了。妈妈劝我坚持,我那时候太小,很任性,撒泼打滚,后来她和爸爸没再逼我。现在长大了,我反而很羡慕那些会弹钢琴的女孩,觉得能够有一个陪伴一生的爱好挺美好。我现在主动报了钢琴班,但工作太忙,手指也不如小时候灵活。我忍不住想:如果当年爸爸妈妈能逼我吃苦学钢琴就好了。 【父母说】中国人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犹太人也认为成功离不开苦难,并且在家庭教育上有一些独特的见解。本刊采访了一位中国籍犹太裔作家,看看她是如何看待吃苦教育的。 生活富足的年代,孩子也需要吃苦 口述|沙拉·伊马斯(中国籍犹太裔作家)文|玄圭 我觉得,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吃苦教育依然非常重要,只是吃苦的方式和从前不一样了。 让孩子适当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比如寒暑假带着孩子回老家干农活,吃简单的家常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不高兴、不如意、不舒服,这就是吃苦。 要培养等待的耐心。比如在游乐园排队玩儿滑滑梯,有些孩子一刻都不能等,必须第一个滑。对此,父母要加以制止,告诉他必须耐心等待,没有秩序感的人将来在社会上肯定会吃苦,因为没有人会让着他。为了孩子将来不吃苦或少吃苦,小时候就得让他吃苦。 让孩子学会克制,通过克制,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也是吃苦。比如孩子喜欢冲浪,但妈妈认为没必要买昂贵的冲浪板。于是孩子克制自己不乱花钱,连最爱吃的零食也忍着不买,慢慢攒够买冲浪板的钱。 寒暑假打工。比如在餐厅打工,孩子要给客人端茶送菜,很辛苦,甚至还会被责备、刁难。这些都是吃苦。这时候,父母可以心疼、安慰,但更要鼓励他第二天继续以饱满的精神去工作。 引导孩子应对学习上的挫折和困难也是一种吃苦教育。比如想拥有更好的人生,努力学习、克服每个学科的困难、考试失利后调节沮丧的情绪……这都是学习的必经之苦。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只能自己去吃这些苦,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只要父母愿意,让孩子吃苦的机会很多,方式也有很多。富足年代的吃苦教育没有固定模板,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从而帮助孩子培养坚持、执着的精神,学会克制,增强心理弹性,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以我的孙女贝贝为例。去年,贝贝去英国留学,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出国。从上海直飞伦敦最方便快捷,但机票要4万多元;如果先飞赫尔辛基,停留10小时后再飞往伦敦,只要一万元。儿媳想让孩子直飞,因为她还小,家里也负担得起4万多元的机票,从而让孩子免受转机之苦。但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吃苦教育机会。于是,我对贝贝说,父母赚的每分钱都不容易,她出去留学还要花很多钱,而她自己还没有赚钱能力。所以,不如忍受转机的辛苦,为家里节约3万元。“我相信你能吃这个苦,对吗?如果在赫尔辛基有什么困难,你可以随时向我们求助,而且我在当地也有朋友。” 贝贝答应了,一个人拖着几个行李箱,从赫尔辛基转机去英国。虽然一路上哭鼻子,也害怕,但最终顺利到达伦敦。这次经历让我的孙女一夜长大,自己办入学手续、租房、置办生活用品。从那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她第一时间想的不再是向我们求助,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