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下乡与价值博弈:一项基于青年自发参与未来乡村实验的研究

作 者:
王怡 

作者简介:
王怡,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原文出处: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青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具有自发性的青年参与群体为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浙江余杭未来乡村试验区S村的实践为案例,调查并讨论了自发在地的青年群体在从城市到乡村的逆向选择背后具有怎样的逻辑动机和困难挑战。透过一个未来乡村具体的发展实践,本文研究分析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不同群体间的观念差异和价值博弈,由此更好地理解乡村青年参与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投射,也为探索乡村创新、多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字号:

       青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关键,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领域背景的青年以不同形式投入乡村建设,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治理还是自下而上的参与,都为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在乡村社区现代化治理的取向之下,仅依靠乡村内部成员推动已显现疲态,无论出于建设乡村治理机制的要求、实现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是为追寻乡村基层互助实践的解决之道,都急需发挥青年力量在探索多样化、创新化发展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黄志辉,陈九如,2019;Wang,2020;张和清,尚静,2021)。

       基于乡村发展领域已有的重要成果和理论应用,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开始关注青年群体。梳理已有成果发现,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农村基层青年干部。这些青年人才携国家资源下乡,与基层进行有效对接,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贺雪峰,2021)。“嵌入型”青年干部与“内生型”乡村精英结合,多元治理保证乡村发展的活力、和谐、有序(郭苏建,王鹏翔,2019)。二是乡镇本土青年。这些“村二代”“村三代”在乡土意识的指引下,以在场或不在场的方式参与乡村的公共事务和集体活动(王春光,2021)。这尤其突显了现代乡村振兴政策下内生主体基础构建的重要性,也使未来出现新兴的、不同于传统农民主体的“新乡贤”成为可能(黄爱教,2019;刘浩,2021)。三是自发参与且有志于致力乡村发展事业的在地青年。该群体是重要的新兴力量,也从产业、形式和价值上探索了乡村创新发展的模式。为吸引更多此类青年人才参与乡村发展,学者建议要重点克服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引进政策力度小、创业范围狭窄等方面的实际挑战(田毅鹏,2018;杨钰黎,2020),通过营造乡土情怀等途径,激发青年内生动力(闫丽颖,2021)。但总体上,针对这部分青年参与群体的研究仍相对较新、较少。

       有鉴于此,本文重点聚焦乡村发展中具有自发性、长期性、在地性的青年参与群体,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具体深入地了解其加入乡村背后具有怎样的逻辑动机、影响成效和困难挑战。以此为镜,进一步探究中国现代社会中青年生活方式和青年价值的变化,为更好地理解并鼓励乡村建设中青年群体的自发参与提供更普遍、创新的经验。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描述

       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杭州市余杭区于2020年制定并出台了《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实施方案》和《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二十八条》,力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未来乡村实验区”。本研究以余杭区重要试点S村为例,探索传统、现代和未来的乡村在高质量融合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所体现出来的自发的、在地的、创新的参与力量。

       S村位于杭州市西北角,面积15.6平方公里,户籍村民2500多人,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中青年村民大多外出求学、务工,不在村长期居住,仅在周末或节假日回村看望老人。S村的农业以毛竹、水稻和苗木种植为主。由于传统农耕方式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导致当地重要的水源地——L水库受到了严重污染。2015年,某国际环保组织在S村开启水源保护项目,联合企业公益基金会和信托机构在当地成立水基金,与43名当地农户签订信托合同,转换800多亩低丘缓坡毛竹林地的物权,在水源地周围的农林地逐步减少、禁止化肥农药的使用,以改善水库污染状况。3年后,S村水库的水质恢复到国家一类标准。

       水源地保护项目为S村带来了最早一批年轻新村民。他们最初以促进当地环境改善为工作目标,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持续支付竹林地农户租金的压力,他们开始探索更多公司化、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寻找社会捐赠之外的依靠自我造血、更可持续维持项目运营的方法。这些年轻人在S村组建团队,于2019年向企业公益基金会及信托机构申请了第二笔资金,在当地改造一所废弃的小学,成立“NS自然中心”。他们将修复后的学校捐赠给当地村委,再从村委处租赁,在此场所开展一系列可持续商业和社会公益项目实践。

       S村在此基础上稳步发展,其独特的创新模式开始受到公众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地来到S村,加入新村民群体,在此生活和创业。2017年,一家业界知名的设计公司“PW-R”将其工作室和致力于传统手工艺保护宣传的公益机构从杭州市区搬到S村。伴随机构的迁移,几十名年轻设计师来到S村工作定居。2020年,在新村民群体的倡导和村委的推动下,S村成立村集体性质的商业公司,招募乡村职业经理人,统一运营村内住宿、饮食、旅游等项目,并将盈利的10%回馈给水源保护项目,由此形成了乡村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体。截至2022年,S村已吸引了70多名新村民加入,同时有10余位“村二代”“村三代”选择回乡发展。

       笔者自2021年6月起在S村开始了超过12个月的民族志调研。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对S村的新村民群体①及其开展的多元乡村实践进行了深度调研。笔者长期驻村,同大多数新村民一样住在当地村民家中,在日常生活中与新老村民进行交流互动。同时,笔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NS自然中心”,紧密参与其在自然教育运营、社区发展营建、文化传统纪录、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的事宜,以相对内部的视角理解并思考现代青年在乡村实践中的行动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