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3)04-0061-09 关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革命性质”问题曾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热门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逐渐成为大陆学界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的讨论集中表现为太平天国是单纯农民革命还是兼具资产阶级革命两种观点的分歧。范文澜、胡绳、罗尔纲充分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革命性。①大陆学界这场争论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单纯农民战争”的性质、《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和空想性并存、后期太平天国承认旧有土地关系、乡官政权成分复杂等,并在1961年结集出版《太平天国革命性质问题讨论集》。②“反帝反封建”随之成为较长时期内学界关于太平天国主要历史面相和历史作用的共识。③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太平天国史研究陷入低谷,同时出现了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持高度赞扬与彻底否定的两派言论。学界由是掀起一场关于太平天国历史评价的论战,这场论战波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其他领域,如义和团、辛亥革命、秘密结社等,涉及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对以太平天国史为主体的农民战争史研究的省思等重大问题。否定派力主邪教说、暴君说、农民战争破坏论,与此相对的是,对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持基本肯定的言论。新世纪以来,不少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也受史学思潮多元化影响,有意淡化革命史观和阶级分析论,过去各类学术观点对立渐趋融合,各种学术著作和文章已基本避谈太平天国性质问题。那么新时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内涵呢?应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呢?其实,学术上的异见乃至争论应为学界常态。我们应在充分研读史料、进行史实考辨的基础上,走出“非此即彼”“非正即邪”的学术怪圈,理性审视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一、集农民反抗思想之大成 洪秀全等人沿袭了以往农民起义借民间宗教起事的传统。有所不同的是,洪秀全不是单纯地接受和融合中国既有的各种宗教,而是对西方的基督教进行加工创造,糅合儒家孔学、民间宗教和传统民俗风习等因素,颠覆了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宗教仪式和独立的宗教经典,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新型思想和宗教体系。此外,拜上帝的宗教思想不单纯是追求宗教上的灵魂永恒,而是带有鲜明的形而下色彩,旨在服务太平天国的政治斗争,是太平军征战天下的精神动力和太平天国官方改造世俗社会的思想武器,这较之以往农民起义破而不立的旧面貌有了较大发展和创新。和清代的秘密结社相比,太平天国推行独一真神信仰的宗教运动,以拜上帝思想汇聚力量、整肃军纪、令行禁止,有它成功和积极的一面。太平天国能够迅速地将忍耐、谦卑、散漫、懦弱的农民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组建成为一支纪律严明、勇猛善战的反清起义大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持久扎实的拜上帝思想的宣传教育。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不仅要颠覆剥削压迫沉重的旧统治秩序,而且还有改造中国社会的具体构想和方案。洪秀全定国号“太平天国”,“太平”一词出自洪秀全1845年所作的《原道醒世训》中“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一句,憧憬上古三代时期“公平正直”“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④“天国”一词则源于基督教的《圣经·新约》。洪秀全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意图营建人间天国——小天堂。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生活领域设计了均匀饱暖的理想蓝图,这正是几千年来社会底层农民梦寐以求的生活。洪秀全把农民朴素原始的平均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为适应战时体制设立的圣库制度,理论上也是源于“天下一家”的太平观,除了杂糅儒家大同社会的理念和早期基督教财产公有观念,洪秀全还吸收了某些农民起义的组织特征,如三国时期张鲁“五斗米道”的“义舍”;白莲教“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的村社;⑤天地会的“米饭主”。这较之以往农民起义的理想和实践更加具体、系统。虽然这些思想和制度因其空想性、落后性而难以顺利践行,但它描绘的愿景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土地和均匀饱暖生活的强烈渴求,具有相当的正义性和一定的进步性。 太平天国还在统治区强制改造社会风习。洪秀全设“生妖”“死妖”区分正邪,划分敌我阵营,希望通过移风易俗,改变世道人心,隔绝民众与传统文化、旧时风习的联系,尽快在民间社会确立独尊上帝的一元意识形态。如为确立上帝信仰,推行毁灭偶像运动,严禁孔子崇拜、祖先崇拜;为宣扬王朝正统、奉天承运,颁行天历,留发易服;基于扭转社会颓败之风,禁鸦片、娼妓等。特别是为变革中国传统意识形态而掀起的反孔非儒运动,虽然因政策过激造成与知识分子的文化隔阂,却动摇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石。建立起如此系统全面的社会治理和基层统治方略,也为历代农民战争所不及。 洪秀全反清思想的形成蕴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因素。从根源上说是清代中叶以来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直接反映,是清政府吏治腐败、官逼民反的结果。同时,洪秀全有着比较强烈的华夷之辨、兴汉反满的汉民族意识,这既是对有清一代满族亲贵重满抑汉的民族压迫之仇视,更是源自对腐朽黑暗的现实社会之痛恨。洪秀全强烈的汉民族意识还与同时代如火如荼之天地会“反清复明”的主张产生共鸣。他虽继承了天地会的“反清”思想,但摒弃了“复明”的主张,立志开创新朝,开辟太平一统、天下一家的“新天新地新世界”。⑥他的抗争思想还超越了地域族群间的社会冲突,呼吁“客家本地总相同”⑦,升级为满汉之间的种族、民族斗争。洪秀全始终把斩邪留正、推翻清朝作为实现革故鼎新的基本前提,坚持铲除暴政、开创新朝的政治斗争。十数年反清斗争实践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机器,暴露出其中央政权的虚弱无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八旗绿营几尽毁灭,地方力量发展起来,内轻外重(或内外皆轻)之势,不可逆转,以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是在各省独立的形势下,被迫下台。其由来之迹,甚为显明。对太平天国历史地位的评价还要充分考量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官逼民反,造反有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判断,但绝不是“压迫有理,剥削有理,侵略有理”。历史证明,清政府已经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对象,只有推翻它,才能清除近代化的政治障碍,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扮演了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