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行动框架的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姜妙屹,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重大任务之后,我国未来的反贫困行动将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目标,并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当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构建以儿童和青年前期为重点的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行动框架。这套行动框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和文化两大宏观路径;机会提供、能力建设和动机激励三条微观路径;早期营养、儿童健康、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四大行动领域;建立和完善家庭、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主体责任制度。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的反贫困行动正在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从消除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标志着我国对贫困问题认识的提升和反贫困行动的扩展和深化。然而,与消除绝对贫困行动相比,我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行动不仅更加艰巨,而且在目标、要求和具体行动上都具有根本性的差异,需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因而要求对政府和社会的反贫困行动作出重大调整。未来相对贫困视域下的反贫困行动要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主要抓手,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是指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家庭的下一代也更容易陷入贫困的现象。广义的贫困代际传递还可以扩展到区域性贫困领域。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直接原因是贫困家庭各方面的条件较差,使其下一代处于不利的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中,因而在成年后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各国对此问题都很重视。[1]我国学术界对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及其阻断机制已有较多研究,尤其在通过教育发展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但是,在相对贫困视域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采取系统化和综合性的行动。在下一阶段相对贫困视域下的贫困治理行动中,应该建立以儿童和青年免贫为中心,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长效治理体系,重点是通过构建综合性的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行动体系去实现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

       一、我国新时期贫困治理的新目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2020年,我国宣布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并且城市绝对贫困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在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后,我国的反贫困行动必然要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目标的新阶段。在治理相对贫困的视角下,我国的贫困问题仍然较为严峻。一是,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虽然已从其峰值的0.47有所下降,但近年来仍一直在0.46左右的高位徘徊。①二是,近年来我国居民财产分配差距呈现持续高位徘徊且有逐渐扩大趋势。[2]三是,我国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制度与供给方面也存在城乡、地区和群体间差异,导致不同家庭实际获得的保障待遇和社会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多方面差距叠加导致总体不平等程度较高、低收入人口众多、相对贫困规模庞大等问题较为严重。[3]同时,在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很难在存量上快速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相对贫困,因此亟须在发展中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中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为此,我国新时期相对贫困视域下的反贫困制度应该满足以下基本的要求。一是从微观层面上看,未来反贫困的目标要从过去针对生存型贫困提升到在治理相对贫困视域下帮助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家庭达到社会所认可的常规生活水平,并获得或恢复正常的发展能力。未来反贫困行动的对象应进行较大幅度扩展,从过去仅有较少的极端贫困者扩展到更多的低收入和其他困难家庭及个人。未来反贫困行动的重点将集中到帮助贫困者提升发展能力方面,包括扩展机会、提升能力和激励动机几个重要维度。二是从宏观层面上看,未来长期性反贫困行动的重点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改变贫困得以滋生的社会环境。通过更加公平和更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以及更加合理的分配制度、更加有效的社会政策和更加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全民的公平、平等和社会保护意识,积极调动勤劳致富的精神,增强社会的创新与发展活力,促进全社会的文化整合,进而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三是从行动策略上看,未来的反贫困行动要在发展中促平等,重点是通过增能去缩小差距并缓解相对贫困。为此,我国未来的反贫困行动要与发展目标和行动相适应,使之既能推动发展,又能缩小差距和缓解相对贫困;既要帮助现有的贫困者消除障碍和提升能力,又要注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便形成更加有效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其中通过综合性的保护与增能行动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将是一个重要的路径。

       虽然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主要发生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次社会根源可以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从制度层面上看,市场机制和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社会政策的不充分不均衡,在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机会不均等和服务质量低下等因素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社会根源。从文化方面看,主流社会对于贫困与平等的价值观念,政府和社会对社会保护的重视程度,因贫困家庭相对封闭的交往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贫困现象以及由此导致贫困家庭下一代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社会根源。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集中体现了贫困问题的个体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是导致贫困问题长期持续和难以解决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贫困问题中,但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贫困中,代际传递问题的表现、原因和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在我国过去绝对贫困视域下,疾病和残疾等个体性因素是导致家庭内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和生活环境恶劣等区域性因素是导致区域性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而在未来相对贫困视域下,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将变得更加复杂。除了传统的个体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之外,相对贫困视域下的贫困代际传递更多地受到多方面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而显示出更显著的复杂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