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让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祎玮,宋芳,北京市朝阳区枣营幼儿园

原文出处:
学前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们对班级表演区的小乐器兴趣十足,经常聚在表演区叮叮咚咚地体验尝试。于是,老师请孩子们周末跟家长一起尝试制作小乐器。

      桐桐妈妈说:“老师,我给桐桐做了一个小响板,请他周一给小朋友们分享。”

      老师说:“真好,表扬桐桐和您的积极参与,桐桐下周一能跟小朋友们分享制作步骤吗?”

      桐桐妈妈说:“老师,他根本没动手,遇到一点小麻烦就放弃了,是我给他做的,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讲明白。您说,孩子遇到问题就放弃该怎么办呢?”

      在家园沟通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遇到问题就放弃”或者“孩子根本不想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在幼儿园也发现,一些孩子在动手探究过程中,往往有等、靠的习惯:等一等老师就会来帮我的,等一等老师会帮我做好的。如果每次都没有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得到的就只是结果,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品质。

      那么,什么是问题解决能力呢?在家里怎样让孩子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呢?

      问题解决是孩子在问题情境下,按照一定目标,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杜威在问题解决五阶段论中提出,问题解决包括:

      第一步,开始认识到困难的存在;第二步,鉴别出具体问题,确定困难究竟在哪里;第三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步,演绎和推理各种假设;第五步,以实际行动验证各种假设,形成和评价结论。

      可见,问题解决需要孩子做到的是发现问题、识别问题点、提出假设、思考假设方案、验证假设并解决问题。然而,孩子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家长的不当教养方式有关。

      不经提问先解决

      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多家长会选择直接帮助他解决。比如,孩子接到制作小乐器的家庭任务时,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家长可能会直接帮他做好。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更不会在制作中发现问题,何谈解决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让爸爸妈妈解决,而不是自己动脑思考,直接影响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未经思考就帮助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能听到家长说“你这样就好了”或者“你用这个就行了”。孩子意识到问题时,家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解决办法。比如,孩子使用胶条粘不住纸板时,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妈妈直接说:“你应该用双面胶粘。”然后妈妈拿出双面胶帮孩子粘好。虽然问题得到了解决,孩子也能获得一些间接经验,但被剥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机会,失去了自己探究的过程。

      支持内容不适宜

      有的家长会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后,尝试帮孩子解决问题,但支持的方式欠妥。比如,孩子在粘响板时不知道用什么粘,爸爸给孩子找来乳胶,但没有给孩子讲解使用方法,最后孩子弄了很多乳胶也没粘住。家长提供的材料不合适,并缺乏对材料的讲解,反而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问题全抛给孩子

      有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主动说“你自己想想吧”。但是,有些问题难度较大,仅凭孩子的已有经验无法解决,家长却拒绝提供帮助与支持,将问题全然抛给孩子。孩子想不出办法时,家长可能还会生气地说“你怎么不明白”等抱怨的话。最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孩子的自信心还会受到打击,变得害怕尝试解决问题。

      给家长的建议

      家庭是孩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场域,家庭一日生活中处处有孩子发问、思考、验证,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机会,只要家长用心发现、耐心支持、倾心陪伴,一定能不断支持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用心发现:重构孩子的问题,明确目标

      孩子在发现问题时往往会变身“十万个为什么”小朋友。这时,请家长用心发现孩子的问题。有时孩子由干表述不清或判断不准确,不能很好地表达问题,就需要家长明确问题。比如,在家庭制作响板小乐器的活动中,孩子可能会嘀咕:“瓶盖怎么粘不住呢?”这时,家长可以进一步向他提问:“瓶盖粘不住,怎么办呢?用什么能粘呢?”由此引发孩子的思考。

      家长要及时对孩子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通过重构问题的形式,再次将问题抛给孩子,让他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2.耐心支持:巧妙提供解决的线索,共同验证

      在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父母要慢下来,管住手和嘴,耐心听与看。首先,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答案。其次,家长要管住自己,不着急上手帮忙,而是耐心地观察孩子有什么奇思妙想,倾听他的解决办法,问一问孩子:“你想怎么办呢?”让他做一做,在他需要帮助时再提供线索。

      比如,在制作响板时,桐桐发现粘一条双面胶最开始能够粘住,但在尝试演奏时瓶盖掉落了。桐桐问:“还是粘不住怎么办呢?”这时家长就可以通过提问给他一些线索。“你可以看看你的双面胶粘住了瓶盖的什么地方呢?”“怎么粘能让瓶盖更多的地方有胶呢?”在问题的引导下,桐桐火速又撕了几条双面胶,还用力把瓶盖向下压了压,让胶粘得更牢固。

      我们在帮助孩子时,可以通过提问给出一些线索,让孩子在问题的引导下再去思考和验证。父母管住手,用提问的方式支持孩子动脑、动手。同时,父母要注意提供的线索应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想不到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提示或示范的方式帮他大胆思考与验证。

      3.倾心陪伴: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全程陪伴

      家庭生活中,父母难免因为家庭琐事或工作事务的牵绊而缺少陪伴孩子的时光。但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特别需要父母关注与陪伴的。第一,如果家长缺席,就可能无法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无法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如果家长中途离开,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支持,会很容易放弃探索。因此,全程陪伴对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至关重要。在陪伴过程中,家长可以不断鼓励与肯定孩子,让他充分感觉到爱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