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对挫折时,你的反应会成为挫折的缓冲器还是加速器呢? 有一次,我和孩子应邀参加他好友的生日聚会。小寿星兴冲冲地给大家表演一个新学的魔术,结果却失败了。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小寿星看上去很难堪,眼眶里泛着泪水。这时,他的妈妈一脸尴尬地走到孩子身边说:“没事没事,不就是没做好嘛,有啥可哭的!”但小寿星还是止不住抽泣。妈妈将孩子拉到一边,冷脸对他说:“男子汉不能哭,你请了这么多小伙伴来,哭鼻子多丢人!你今天要是表现不好的话,以后就再也没有生日会了。”结果,她的话音刚落,我们就听到小寿星大哭起来。 通常,父母会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把孩子在众人人面前表现出的所谓“失态”反应压制下去。他们会先表现出不舒服、难过或尴尬,刻意忽视孩子的情绪,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孩子哭闹而实施惩罚。 美国心理学家艾森伯格教授认为,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非支持性反应,非但不会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还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加剧挫折对孩子的影响。当孩子受挫后,父母怎么做才能缓解他的消极情绪呢? 关注孩子的情绪,并对其消极情绪进行安抚和化解。比如上述场景,如果我是小寿星的妈妈,可能会走上前去摸摸孩子的头,或者拉拉他的手,用身体接触给孩子以安慰,小声笑着说:“没有小朋友知道这个魔术最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这样表演也很精彩。”然后,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当时的尴尬,或是插入一些幽默的片段,或者让孩子给小朋友们分发糖果等,让他再次赢得大家的喜爱。 鼓励孩子表达情绪。我们的文化往往会忽视、压抑孩子表达情绪。我们最习惯说的就是“男孩子要坚强,不能哭”,长久下去会让孩子养成压抑消极情绪的不良习惯,反而可能增加其出现内化问题(如抑郁)或外化问题(如攻击)的风险。与孩子独处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聊天、情景再现等方式,鼓励他表达自己当时的挫败情绪,比如我们可以教孩子在难过或生气时深呼吸,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难堪感受,等等。 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并探寻解决办法。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化解当下的问题,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会避免未来再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复盘当时的场景,分析为什么这次没有做好。比如这次失败,是因为魔术材料的问题,还是自己练习得不够?或是因为人多了有点紧张影响了发挥?然后,和孩子一起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魔术材料的问题,下次就在表演前多使用几次,熟悉材料;如果是练习得不够,可以更加努力练习;如果是人多了感到紧张,以后就多在类似的活动上表演,提升胆量……总之,要对问题逐个突破,保证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好的呈现。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因噎废食,以及由此影响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评定。 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非支持性反应可能会成为挫折的加速器,对他的情绪甚至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带来消极影响;而父母的支持性反应则会成为挫折的缓冲器,尽可能帮助孩子减少挫折的消极影响,同时为孩子赋能,让他有能力和信心去勇敢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