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伪分享”说不

作 者:
万丹 

作者简介:
万丹,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面对小孩,你是否会经常听到,或者自己也常常使用类似的表达:

      “你的玩具车就借给花花玩一下嘛,上次花花也给你玩了她的小飞机呀!”

      “你有两个娃娃,就给花花一个嘛,你们是好朋友,好朋友是要分享的!”

      “不可以这么小气,给花花一块糖果吧,花花有好东西也会跟你分享的!”

      “给其他小朋友分一分,不然你也别吃了!”

      不管大人是威逼还是利诱,收场总是小孩或撇着嘴,或哭着,或领赏似的,不情愿地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了他人。

      在很多公共场合,这种场景非常常见。家长或是为了显得大方,或者抹不开面子,或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环境,热衷于让孩子把东西“分享”给别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分享经验并未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分享的喜悦,而是体会到一种被剥夺感。这样的分享经验并未让孩子感受到“我有能力给予”,而是体会到“自己的东西被迫瓜分”。

      因此,这类分享可以被称为“伪分享”,“伪分享”教育对孩子来说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危害多多。

      分享的本质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

      真正的分享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分享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不仅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孩子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重要基础。鉴于分享对孩子的重要发展价值,以及一些家长作为“社会人”对面子的看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分享教育往往十分重视。但遗憾的是,生活中的分享教育常常滑入“伪分享”陷阱。

      警惕“伪分享”教育

      “伪分享”教育是指背离了分享本质的分享,即孩子在分享过程中,并非出于主动自愿,而是完全让渡了自己对持有物的所有权,孩子内心甚至产生了消极不快的情绪体验。

      前面案例中,家长在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车、娃娃、糖果时,更多的是一种外在强制要求,而非孩子的自发自愿。家长的引导语突出了分享的交换价值、功利价值,而非强调分享可以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感。家长有时甚至强迫孩子直接“给出”自己的东西,让渡了孩子自己对持有物的所有权,把共享资源理解成了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迎合他人的要求。

      “伪分享”的发生,往往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家长没有弄清分享的内涵,没有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是孩子自我满足后的主动流露,而非在家长的强迫下故作成熟表现;二是家长不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不知道孩子在学会“分享”前要先学会“占有”,孩子只有明白和确认了自己对持有物的所有权,并对自己的所有权充满了安全感,才能发生真正的分享行为。

      孩子的分享行为一旦出现偏差,成为“伪分享”行为,就会产生一些负向影响。一方面,孩子对分享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分享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变成了获得某种好处的工具和手段。例如,孩子和同伴分享食物,是为了获得玩别人玩具的机会;孩子和同伴分享玩具,是为了获得成人的称赞等。另一方面,有些孩子会过度压抑自己,总以“奉献”和“牺牲”的方式完全让渡自己对于持有物的所有权,借以换取成人的认可或同伴的友谊,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重塑适宜的分享教育

      第一,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伪分享”教育表面上是帮助孩子学习关爱他人,但是却将孩子自己剥离出被关爱、被尊重的范围。然而,儿童的发展具有铁一般的规律:孩子必然是先懂得“独占”才能够“分享”,必然是先懂得“利己”才能够“利他”。对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期待孩子分享持有物之前,先让孩子对持有物具有绝对的安全感,我们要让孩子理解这样一件事——孩子的持有物,不管是谁触碰或者使用了,仍然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讲:“宝宝,这个玩具车是你的,你可以自己做主让不让花花玩。妈妈要告诉你的是,这个玩具车就算给花花玩过了,它也还是你的,我们还是会把它带回家的。”

      孩子只有了解了自己对持有物的所有权,才能理解别人的所有权。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这是分享的重要前提。

      第二,对于低龄幼儿,理解并允许孩子的不分享。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不愿意分享,例如,有的孩子先天气质比较谨慎,害怕小朋友把自己非常珍视的宝贝玩具弄坏了;有的孩子以前分享玩具之后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没有要回来;有的孩子独占意识比较强,就喜欢自己玩自己的。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尊重孩子当下的自主选择,不在众人面前强迫孩子分享而使其难堪。同时,我们要努力理解孩子“不分享”背后的可能原因,多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三,树立主动分享、乐于分享的榜样。孩子的社会行为是在观察和模仿中习得的,分享行为也不例外。要想孩子习得分享行为,我们需要为其树立主动分享、乐于分享的榜样。一方面,家里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分享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成人在分发物品时,可以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成人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可以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另一方面,成人还可以为孩子挑选主动分享、乐于分享的同伴,鼓励孩子多和这类同伴交往。研究表明,当孩子见识过同伴主动跟自己分享玩具、食物后,孩子自己也更倾向于表现出分享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