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方叶林(1986-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区域经济,E-mail:fangyelin2006@126.com,安徽大学商学院(中国安徽 合肥 230601);陆海云,安徽大学商学院(中国安徽 合肥230601);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23);朱志刚,安徽大学商学院(中国安徽 合肥 230601)。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①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②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③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④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字号:

       传统村落是构成传统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见证历史发展、承载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历史、文化、建筑、美学以及旅游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1]。2012年以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已陆续公布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不断开展对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工作,彰显了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相关理论,可为传统村落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统村落也常被称为古村落,为了更好地体现传统村落所具有的文化层面的价值以及其在传承上的重要意义,2012年9月,“传统村落”这一称谓被正式提出,取代了“古村落”这一称谓。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传统村落保护成为促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目前国际上传统村落最新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3-4]、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5-6]、传统村落的绿色发展以及生态适应性[7-8]等方面内容。早期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9]、形态变化[10]、保护开发[11]等视角。随着国内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迎来了进一步热潮,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近年来传统村落的研究既聚焦于传统领域视角,也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提出新视角,主要归纳为以下方面:①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研究方面,学者们分析研究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12]、空间特征[13]以及空间分异[14]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15-16]。②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方面,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与困境,学者们针对可能遇到的困境进行了相关研究[17],就如何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不同观点与建议[18-19],部分学者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评估体系也进行了研究[20]。③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经历的演变历程及人居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研究[21],同时对遭受冲击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如何活化转型进行了探究[22-23]。④在其他方面,传统村落研究视角越来越多元化,学者们从文化[24-25]、生态[26-27]、气候[28]等视角展开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研究理论方法也不断进行创新,如DFRI碱基理论[29]、要素协同理论[30]、眼动实验[31]等在传统村落研究领域开始得到应用;基因景观[32-34]和空间基因[35-37]作为传统村落新的研究内容,多位学者就此开展了相关研究。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多关注于局部,即某个区域的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空间分布、影响机制等,缺乏整体宏观角度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分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村落的进一步开发和传承。

       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深入探究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是实现传统村落高质量保护传承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2012-2023年期间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指数、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对各批次传统村落进行分析(限于数据来源,前3批传统村落按总量进行分析),通过各批次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对比进而更全面地反映传统村落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3个维度探究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为传统村落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实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提供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R可以用于判断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是集聚的、均匀的还是随机的,R=1,表示传统村落随机分布;R>1,表示传统村落均匀分布;R<1,表示传统村落集聚分布[38]。

       1.1.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可以对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是否集中以及集中程度进行测量,取值介于0~100。地理集中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传统村落分布越集中,反之越离散[39]。

       1.1.3 不均衡指数

       不均衡指数S可以用于测度传统村落在各省空间分布的均衡情况,取值介于0~1之间,S=0说明传统村落在各省中的分布是均匀一致的;S=1说明传统村落集中在一个省内分布[40]。

       1.1.4 核密度

       Kernel密度估算可以将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转化为可视化的表达形式,一般可以用于估算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以便于空间集聚被更直观形象地反映[41],核密度值越大,表明传统村落分布越密集[42]。

       1.1.5 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可用来分析传统村落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地理联系率介于0~100之间,地理联系率的数值越大,表示传统村落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空间联系越紧密[43]。

       1.2 数据来源

       本文中国传统村落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等部门在2012、2013、2014、2016、2019和2023年公布的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研究数据不涉及港澳台地区。由于部分数据统计不健全,前3批中国传统村落只有总量,共收录2555个传统村落,第4批收录1598个传统村落,第5批收录2666个传统村落,第6批收录1336个传统村落,共计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本文分别基于前3批传统村落、第4批传统村落、第5批传统村落、第6批传统村落以及6批传统村落总量展开研究。本研究的矢量数据,均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