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格局特征及演化机制

作者简介:
蒋正云(1994- ),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E-mail:zhengyun_j@163.com,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 北京 100875);刘庆芳,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 北京 100875);宋金平(通讯作者)(1968-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E-mail:jinpingsong@163.com,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 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①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②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③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字号:

       过去几十年间,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遭遇外部冲击和灾害的风险日趋加剧,并可能通过日益多元的经济和地缘关联引发大范围、深层次的经济扰动。面对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的复杂局面,宏观层面上的经济韧性问题备受关注,当不可预期的外部冲击发生时,各国政府都希望拥有抵御风险和适应危机的能力,从而使经济体能在危机后尽快重回正常发展轨道、避免深陷困境[1]。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腾飞崛起,目前已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业已成为当今全球分工和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的有生力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凭借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强大的经济韧性,为全球疫情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有序复苏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与此同时,伴随国民经济总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在探索新的转型升级思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尤其在应对经济危机或突发性扰动事件时的表现差距尤为显著,由此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加速到来之际,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大国博弈随之加剧,如何提升经济系统对不确定风险的适应能力,明晰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格局特征及演化机制,对我国充分把握发展机遇,激发不同地区发展潜力,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韧性”最初为物理学概念,Reggiani和Graaff首次把韧性概念引入空间经济学,从此韧性概念开始在经济学领域广泛应用[3]。近20年来,国外对于经济韧性问题的研究在概念界定、模型构建等方面的进展持续推进,主要体现在:①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完善。区域经济韧性一般被定义为区域经济系统对外界扰动的一种回应和自动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Martin等将其视为一个地区能够长期、持续地提升该经济系统的关键属性,包括了抵御能力、恢复能力、结构转型能力和路径更新能力四个维度,是一个不断调整与适应的路径依赖过程[4-5]。②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技术框架。经过了工程—生态—适应性韧性的认知转变,符合演化经济地理学逻辑内核的适应性韧性能更好地解释经济韧性的非线性多重演化轨迹与地理分异[6-7]。从演化论视角分析,韧性被认定为区域的固有属性而蕴含在区域演化的过程中,是区域不断重构其经济结构的能力,或者区域不断形成新的增长路径的能力[8]。③针对区域经济韧性问题的实证研究迅速发展。已有研究主要依据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对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不同尺度地区应对经济危机时的韧性能力进行量化拟合和作用机理分析,形式上多数秉承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偏重计量的研究范式,重视定量模型测度[4,9-11]。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构建[12-13],而在多学科的认知交叉过程中,产业结构、网络关系等被逐步纳入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考察范畴,地理单元的孤立视角被逐渐打破,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重点从区域对外部危机的应对和化解能力,逐渐转为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4-15]。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当前正逐渐成为国内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①定性研究上,主要是对国外经济韧性理论框架、研究进展的梳理评述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探索。多数学者普遍认可演化韧性的复杂适应和动态演化思想,强调经济韧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转化,以此为视角结合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发展的现实处境探索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并尝试构建经济韧性视角下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16-19]。②定量研究上,集中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量化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包括采用指标体系、韧性代理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经济韧性的宏观测度,并以计量模型等形式实证分析经济韧性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1,20-21]。还有部分研究从微观企业、产业多样化、数字经济发展等层面提出区域及城市经济韧性的转型路径[22-24]。③研究视角上,时空关联和网络分析思维在区域经济韧性评价中被逐步重视。近年来,创新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思想逐步融合并广泛应用,传统的距离概念被推广成多维度的“关系距离”,而这种转向被视为理解产业相关多样性和区域经济演化的微观本质,其内涵包括认知距离、组织距离、社会距离、制度距离、文化背景等[25-26]。在此过程中,网络分析和演化、韧性、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学概念相结合已成为区域韧性问题研究的重要分析范式[8,26-28]。

       综合上述,可以发现,已有对于经济韧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典型地区或行业部门,基于经济危机或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一冲击情境,缺乏对不同类型冲击的比较分析和韧性演化的一般过程的总结,忽略了冲击自身的属性作用可能引起的韧性特征与机制的差异,导致传统理论框架在新发展环境和冲击情境下的普适性受到约束[13,29]。此外,理论框架上,已有研究虽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适应性演化的理论模型和技术分析框架,但多以欧美等西方国家产业、地区发展经验为主要参照,以金融危机等为情境预设,放大了产业历史等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塑造作用,而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对非经济冲击和能动性因素对经济韧性影响差异的关注稍显不足[18,29-30]。本文试图拓展 Martin等的研究观点,即区域经济韧性是特定语境下区域经济演化的过程[6],将这种“特定”视为既指向特定区域也包含特定冲击情境。据此,本文尝试以中国国情和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延展,遵循“格局—过程—机制”的研究范式,以省域为靶向从市场—政府、国家—地方的本土视角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演进态势及不同冲击情境下的韧性演化机制进行多尺度探讨。遵循适应性韧性演化的逻辑内核,将危机/冲击本身纳入经济韧性演化的分析框架,综合研判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同冲击情境下经济韧性演变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拓展经济韧性问题的研究视角及结论的普适性。基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总体态势,结合中国语境下“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博弈演进机理,明晰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形成演化的理论机制及本土特征,为新发展阶段世界经济的有序复苏及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经验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