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当前,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流通业作为有效衔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部门,在畅通产业关联和实现经济循环流转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刘鹤,2020)。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主体,物流业已成为流通竞争力的核心(陈文玲,2016)。因此,科学地测度区域物流业竞争能力,并全面把握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进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学术界关于物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物流竞争力的测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两方面展开的。前者或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或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1-3],或采用不同方法定量测度某国区域内或国家与地区间物流业竞争力后进行评价[4-8];部分学者分析后发现,区域物流业竞争力具有典型的时空分异的特点[9-13];也有学者认为,标准化[14]、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15]、信息技术[16]、市场需求与基础设施[17]、劳动力[18]、物流集群[19-20]均能显著影响物流业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与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推动着传统物流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数字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日趋明显[21],并促进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22]。 上述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或分析角度与指标选取较为单一,或测度体系因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而无法全面和科学地反映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实,尽管已有学者[23]基于“钻石模型”对中国物流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忽略了政府行为对其影响,且在方法、指标和深度上还有一些可以继续拓展的内容和深入挖掘的空间。鉴于此,本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指导,利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0年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物流业竞争力综合值,联合采用方差分解、空间概率密度和空间计量多种方法,考察我国物流业竞争力的结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十四五”时期全面形成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模型 Michael Porter(1990)认为,一国或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是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等四大决定性要素,和不可控制的发展机会以及不容忽视的政府行为两大辅助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基于上述具有决定性作用及政府行为的五大要素,测度中国物流业竞争力水平。 1.生产要素。在“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是由天然资源、资金等基本要素和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等高级要素共同构成的。参考蒋明琳等[24]、孙少岩等的研究[25],本文以每平方千米固定资产投入、每平方千米货物运输能力和人均创造的产业增加值分别表征物流业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 2.需求条件。“钻石模型”中的需求条件是指本地市场对该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由于物流是连接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键部门,它通过市场的供求信息引导生产并促进消费。因此,参考杨立和黄涛珍[26]的研究,本文以生产规模、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来衡量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条件。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研究表明,国内当前主要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组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扭曲与信息间断的突出缺陷,并由此成为影响流通组织敏捷供应的重要方面[27]。随着数字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数字技术的应用,物流业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参考李潘和彭会萍[28]、张磊和韩雷[29]的研究,以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物流终端信息化及人均快递量来表征相关及支持产业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激烈的竞争环境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行为,并促使企业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品牌建设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其运营效率进而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借鉴张光明和祝新[30]的做法,采用每万人拥有物流企业数量、物流企业数量占全国物流企业总量比重及A级物流企业占比分别表征企业战略与结构、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品牌建设力度。
5.政府行为。Michael Porter(1990)认为,除四大决定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外,政府部门的政策选择与实施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产业的发展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增强或削弱产业竞争优势。参考蓝庆新和窦凯[31]、涂正革、程烺和张沐[32]的研究,本文从仓储用地审批、市场监管和产业介入三方面来表征政府行为对物流业发展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