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春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08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20—2022年间,中国伦理学在伦理学理论、中外伦理思想史和应用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论著和论文的发表数量上有大幅度增加,而且更为突出的研究特色是,因应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不断开拓新的研究主题、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充分展示了伦理学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对三年来的伦理学研究进展作出综合评价,以有限的篇幅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者而述之。

       一、关于构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讨论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①我国伦理学者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指示精神,以繁荣发展中国伦理学事业为己任,以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知识体系为宗旨,提出了以下富有建设性的看法。

       一是强调中国伦理话语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独特的文明史意义。樊浩认为,中国伦理话语具有三大特质:一是演绎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入世而超越的伦理型文化的话语表达,建构了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气质。二是创造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悠久深厚的伦理传统使中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而且是伦理学故乡。三是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即“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伦理世界观”,以伦理精神为文化内核建构精神家园,创造了与西方“市民社会”迥然不同的“伦理社会”。②由此而论,中国的伦理学是最应该也是最有条件建立文化自信、学术自信的学科,并且有必要将伦理道德发展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以伦理精神发展凝聚民族精神,在回归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中建构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中国形态。

       二是明确界定“中国伦理学”的内涵。江畅认为,所谓“中国伦理学”,既不是“在中国产生的伦理学”,也不是仅仅“适用于中国的伦理学”,而是“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中国特色伦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而且对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唯有构建当代中国伦理学及其知识体系,才能体现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传承并创新中西伦理学的学术传统,为世界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中国道德主张和贡献中国道德智慧,让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走向世界。③

       三是探究构建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实践路径。付长珍将伦理学知识体系视为当下伦理学发展的重大时代问题,这就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多元化世界格局中如何构建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探索并构建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有助于发掘民族精神传统,重建知识、德性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智慧之道。中国伦理学必须顺应时代大潮和社会变迁,不断创新问题域和知识生产空间,在梳理和澄清伦理思想素材的基础上,探究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进而构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知识地图。④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构建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近些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未明确提出“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这一说法,但是,学者们在其研究中已自觉地体现了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建设的自主性意识。构建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是时代赋予伦理学者的学术使命,伦理学者需要提升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自主”二字做出“大文章”,以扎实的科研作风展开深入研究,以创新的姿态潜心探索,努力工作,久久为功,真正实现伦理学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最终构筑起在世界伦理学版图上拥有一方天地的、具有世界共识性和普遍性的中国自主伦理学知识体系。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阐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伦理意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展开的,“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涵盖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和人民之问的全部伦理关切,对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伦理特征的话语,伦理学者予以了学理上的阐释。

       一是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内涵。王淑芹讨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立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来源。⑤高国希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意义。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价值立场,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情怀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构成了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基质特色,是新时代中国伦理学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价值追求。⑥王小锡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论述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现代性转向需要构建的五个维度的伦理,即民主集中、聚力筑梦的制度伦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伦理,德法共治的社会治理伦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伦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⑦王露璐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伦理现代转型的内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乡村伦理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基本指向,中国乡村伦理的现代重建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确立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以现代化样式和发展路径多样性的阐释为参考,重视“地方性道德知识”对乡村伦理现代重建的资源意义;以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和批判为警醒,将“记得住的乡愁”作为乡村伦理现代建构的道德文化之根。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