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着力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曲建武,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磊,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劳动精神是涵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武装最有生气的群体,能够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合格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劳动价值认识不清、劳动情感淡薄、劳动意志不强、劳动追求功利等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当以塑造崇尚劳动的认知、增进热爱劳动的情感、强化辛勤劳动的意志和涵养诚实劳动的习惯为着力点。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中明确强调在学生中加强劳动精神培育。2022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精神纳入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劳动精神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①为内涵,包含科学认识劳动的世界观和指导劳动的方法论,是涵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②(P46)当前部分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劳动价值认识不清、劳动情感淡薄、劳动意志不强、劳动追求功利等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由此,加强劳动精神培育以矫正部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偏误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针对群体表现和时代诉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当以塑造崇尚劳动的认知、增进热爱劳动的情感、强化辛勤劳动的意志和涵养诚实劳动的习惯为着力点。

       一、着力塑造崇尚劳动的认知

       崇尚劳动反映了对待劳动的态度,崇尚劳动认知的形成建立在大学生对劳动价值有清晰且全面的认知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社会形成和前进的基石,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劳动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是,随着社会劳动的变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劳动的崇高地位一定程度上遭到解构。新时代的大学生伴随着科技进步成长起来,缺乏劳动体验,劳动认识不足。不少大学生轻视劳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人为地割裂劳动创造与科技发展的联系,认为只有科技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认为劳动有差别、职业有贵贱、劳动者有高低。劳动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认识不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③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大学生的“生气”只有在真切的劳动实践中才能得到激发和展现,因此,劳动精神培育首要的是塑造大学生崇尚劳动的认知。

       塑造大学生崇尚劳动的认知,首先要从经典文本中寻求依据,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在人的存在及本质这一哲学核心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给出了科学严密的回答。恩格斯在进化意义上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④(P550)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存在的高度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⑤(P162)人的劳动蕴含人的意志,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展开,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确证自身存在的本质。而在劳动之于人发展意义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的,不仅人的道德认知是在劳动中获得的,人的智力增长、能力发展和审美素养提升也是在劳动中实现的。在通过劳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把握和利用规律的能力提升,潜能和创造性得到激发。人在劳动中不仅实现了生物属性的超越和生存困境的解除,还在新需求产生与满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突破限制,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塑造强化大学生崇尚劳动的认知,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认识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教育大学生以劳动立身。二是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在劳动中追求进步。

       塑造大学生崇尚劳动的认知,其次是要结合社会发展现实,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社会的基石和前进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体社会成员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它的发展以坚实的劳动为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⑤(P531)人类社会存续靠物质生产劳动维系,而社会进步更多依靠创造性劳动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通过劳动筑就物质基础、激发创造活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⑥(P591)每个社会阶段的生活水平和内容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方式的现代化,必然依靠劳动。显然,全社会崇尚劳动、投身劳动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序推进的前提保障。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应扭转少数大学生轻视劳动的观念,引导大学生认识一切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劳动都是光荣的,树立崇尚劳动的观念。

       二、着力增进热爱劳动的情感

       热爱劳动反映的是人们对劳动的积极情感,是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情感支撑。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过来支撑劳动人民自强不息,通过勤劳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热爱劳动和追求美好生活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但是,当前社会劳动领域存在的“机器效率超越人类”“网红流量就是财富密码”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一些大学生追求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对勤勉工作、踏实劳动嗤之以鼻,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快速致富行为却趋之若鹜。大学生的劳动情感淡薄根本上源于他们对劳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劳动体验不够。事实上,劳动反馈给劳动者的不仅有外部劳动成果的肯定、劳动交往中的他者认同,还有更为重要的劳动过程中自我本质的确证。面向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应当在增进劳动情感上着力,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首先,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⑤(P163)马克思所要说的是人在劳动中获得的远不止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还有对自身本质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劳动展现主体性,确证自身本质,这是人与动物实现分野的关键。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劳动形式的变化,但是劳动对人的意义不会改变。大学生只有热爱劳动、参与劳动,才能真切体会到劳动是立身之本,习近平鼓励大学生“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