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位,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鉴世界格局变化,做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评断,对当下呈现出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进行本质概括与世态描摹,确认了世界与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共同处遇的历史方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政治形势与国际政治局势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全球政治变迁的历史交汇构造出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命题。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2]透视世界发展进程,青年是社会结构中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与文化革新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联合国在2018年发布的《青年2030:联合国青年战略》报告中将青年视为“是值得对其做出投入,极有价值、极其重要的资产,使我们有机会实现空前的乘数效应。”[3]“青年是未来”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实体的普遍共识。[4]然而,在大变局中,全球政治变迁导致的不确定风险和结构性要素正在损害世界青年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青年群体在教育、工作、家庭等生活世界的不同方面均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失衡”与“断裂”,浮现出一种“青年危机”的当代图景。[5]在严峻形势下,青年的不确定性在增强,青年群体主导、参与的社会运动在全球范围此起彼伏。那么,如何描摹全球“青年危机”呈现出的现实景象?如何理解其发生根源?如何去进行有效治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这些均是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建立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总体阐释。 一、分析框架: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的共时—双向演化 (一)内外联动:全球政治变迁中的国际—国家政治系统的双向影响 对全球政治变迁的考察实质上是对国际—国家的政治系统进行结构—过程分析。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政治生活是“一个开放和适应性系统”[6];政治系统是一个互动的系列,政治体系通过互动为社会做出权威性的价值分配。同时,政治系统也是一个行为系统,处于一个环境之中,既受环境的影响,又对环境产生反作用。此时的环境的概念范畴既包含着一个政治系统所处的社会内部环境。如文化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以国际经济系统等为内容的国际社会系统等。此外,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对政治系统的核心概念即“政治体系”做出规定,其定义为“依靠合法的强制力连续做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7]。在阿尔蒙德看来,政治体系是一种有规律的计划系统,根据结构—功能划分,存在体系、过程、政策三个层面的结构,三个层次通过动态配合以维持体系的稳定。阿尔蒙德继承和发展了伊斯顿的观点,认为影响政治体系的因素不仅来自国内环境,同样可能来自国际环境。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化过程中,国际社会系统与国家政治系统存在内外联动的双向影响,其中一方的变化均会对另一方造成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具体情境下的组织、群体、个体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干预效果。因此,国际政治系统、国家政治系统以及政治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便形成了有机联结,可实现不同环节的具体分析。 (二)上下互构:青年发展的生命历程及其制度化的现代图式 本文将以生命历程建构“青年”的发展域,以此概括“青年”的群体特质。在理论图谱上,生命历程有个体与结构两个层面的理解:在个体层面,生命历程指的是一种有秩序的人生,内含由社会做出定义的事件与角色,这些事件和角色会强化或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背景。[8]埃尔德(Glen H.Elder)将生命历程定义为:“通过年龄区分的人生各阶段的轨迹,是在生命事件的时机点、转变时间、间隔和顺序中所呈现的社会模式”[9]。大致而言,一个人真实的人生经历是社会机制与个人特质交互影响后累积效应下的产物[10]。在结构层面,延续个体层面的讨论,在现代社会,受到愈发增多的制度—结构力量的规定,个体的生命历程就不再个人化,而是趋向于一个集体性的制度化特征,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嵌入社会制度而规定出一套相对稳定性的人生编排模式。科利(Martin Kohli)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组织运作使得生命出现了时间化、时序化、个体化、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常态生平史观的形成等五个命题,建构出青年—准备、成年—活动、老人—退休的生命历程的三个阶段。[11]在人口总体上,生命历程的制度化使得事件、角色和时间序列变得更具普遍性,并使其发生的时机点变得更加具有一致性,呈现出标准化的特征。正因如此,国家政治系统得以基于政治制度、生产体制、历史传统、福利观念等建立起国家生命历程体制。如欧洲的福利国家、我国的“民生七有”政策体系等,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公民的生命历程进行规定、保障和激励。 (三)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的共时—双向演化框架 基于政治系统理论与生命历程理论,可以构造出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的共时—双向演化框架(见下页图1)。
图1 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的共时—双向演化框架 政治系统论大致都遵循着政治系统与其参数或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具有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基本结构,均认为政治系统都进行着输入到输出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系统在进行着权威性分配,并且通过适应性改造维持着一个开放、自控且目标确定的政治系统的自我稳定。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的共时—双向演化是一个系统过程,政治系统与青年群体之间存在中介机制。其一,在输入端,有“需求”和“支持”两个要素,前者指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提出的需要性要求,如青年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后者指的是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参与或服从,如青年对某一项政策的拥护或反对。其二,在转换端,政治体系根据输入的内容做出权威性分配,如制定青年政策以对资源进行再分配等。其三,在输出端,政策体系将权威性分配的结果以提取、分配、规制、象征四个方式呈现出来:在提取上,或对青年提出需要性要求,如希望青年能够在某些领域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分配上,为青年提供相关资源;在规制上,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政治手段对青年的生命历程做出规范;在象征上,对青年进行象征意义的符号化、角色化的建构。其四,在反馈阶段,相关信息从环道进入输入端,并进而转化成“需求”或“支持”,再次进入转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