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素军,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都市青年文化基地研究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青年创业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发展、群团组织、社会治理。

原文出处:
北京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正在全国45个试点城市和99个试点县域大力推进,如何理解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青年与城市的关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高质量发展对城市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本文从理论溯源上分析了青年发展型城市源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演进与深化,对国际国内主要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从实践特征方面分析了东部沿海城市、中部大中型城市和西部枢纽型城市在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特征。并归纳和总结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具备的共性标准,即确立城市服务的主体责任框架,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明晰青年群体的先锋引领作用,建功城市高质量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同时指出在一系列的指标环节中青年就业创业是热点和焦点,也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体系中基础性指标,在青年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辐射和牵引功能。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3 年 10 期

字号: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吸引青年安居乐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青年高质量发展则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创新动力。2022年4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激发青年担当作为、注重普惠均等导向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方向。这一战略方向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13日印发并实施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高度契合,并由推动青年发展提升到青年与城市联动发展的新高度。因此,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构建的实践路径研究成为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青年发展型城市构建的理论溯源、实践特征、共性标准和关键环节四个维度尝试进行有益的分析和讨论。

       一、青年发展型城市构建的理论溯源

       青年发展型城市构建的核心内涵是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本质上就是贯彻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实现青年与城市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城市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政府及学界探讨的重要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新都市主义风潮的盛行,联合国开发人居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学人智库等国际知名机构开始关注城市发展质量,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及解读,2010年,联合国人居署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城市”(Inclusive City),并将其作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加以推动。[1]2011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城市是能让人类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生活和充满希望的地方。[2]随后,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4年出台首套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ISO37120,并经多次修订,形成了包括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扩张、社会现代化、城际协同发展在内的五维分析框架。[3]这与当下提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以人为核心,以城市为纽带的各类发展模式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如英国的社区模式、德国的园区模式,美国的科技谷等都备受关注。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Glaeser)的畅销书《城市的胜利》有一句名言,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4]这一发明促进了人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

       基于城市高质量发展,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青年发展型城市也被称为青年友好型城市,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媒介话语体系中也被赋予“年轻城市”“青春城市”等称号,其核心内涵在于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层面确立青年优先发展的定位,全社会、全过程尊重青年的表达和诉求,关注青年发展的困境和出路,站在青年的视角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城市发展极具张力的青年参与度和贡献度。

       青年发展型城市最早源于城市规划理论认识的演进与深化,“城市规划从单纯关注物理空间塑造转向对城市社会文化的探寻;从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审视转向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5]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至上的发展方向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城市发展出现在户籍、学习、就业、交通、住房、医疗卫生和公共设施共享等方面的不平等问题,阶层化、圈子化愈发明显,弱势群体发展问题逐渐凸显,青年发展遇到明显的困境和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在城市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青年始终是最活跃的群体,面对不平等带来的矛盾冲突,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发达国家,因为青年的不满和暴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美国政治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必定是以最弱者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6]因此,城市规划理论不再就建设论建设,从一项技术生产的活动逐渐转化为政治性、社会性的综合活动,城市规划评估也不再局限于冰冷的科学数据,开始关注人文建设和价值关怀。在这一时期,许多政治学、社会学家也开始呼吁回归人类本真,特别关注青少年、儿童、老人等群体的基本权益,积极回应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病症,回应和纠偏青年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作用,逐步走向青年发展与城市进步的多维协同和良性循环,即青年发展型城市构建的理念雏形。

       伴随青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包容型城市等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开始获得国际国内重要部门和机构的重视,联合国人居署作为联合国系统内主要从事城市青年政策制定、相关研究推动和工作计划实施的国际机构,专门建设了一个由15个相关研究机构或智库组成的“城市青年研究网络”,通过组织全球学者开展青年研究来指导、推动重要国家、区域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每半年推出一期的《城市青年状况报告》作为其《世界城市状况报告》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青年世界城市论坛对话》则作为半年刊定期发布城市青年问题前沿研究成果,成为促成将青年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核心目标的青年发展型城市构建的重要理论阵地。[7]开展青年与城市发展研究的国际学者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美国学者查理德·利汉,在其著作《文学中的城市》提出,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研究才能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除了讨论城市规划、人口分布等,在城市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的青年形态和意识形态,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入城市。[8]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则提出青年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条件在于青年要在心理上走向成熟,城市要在建设上趋于科学,摆脱低欲望的桎梏。[9]美国学者布赖恩·贝利则注重正义城市建设的理念,将青年发展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10]还有荷兰的Fred Sanders,国际期刊Citis副主编约翰·沃尔特,法国的Alessio Kolioulis等知名学者都将城市与青年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成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