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帝中晚期及其之后的今隶发展与“八分”范式的确立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论》中说:“可以把武帝中晚期看作隶书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时期。前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早期隶书,也可以称为古隶。后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成熟的隶书,也可以称为八分。”这两个阶段即“古隶”和“今隶”,武帝中晚期则为“古隶”向“今隶”嬗变的过渡时期。西汉中后期,脱胎于古隶的今隶逐渐发展并臻于成熟,其发展的极致则是形成了以“八分”为名的汉隶书写范式。 也就是说,“八分”为今隶书写的典型范式,“八分”的确立标志着隶书发展的成熟。关于今隶成熟时间的探讨,长期以来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西汉“绝无后汉之隶”“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以前皆有篆意”。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受康有为的影响,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如郭沫若在《〈驳议〉之商讨》一文中认为:“拿隶书来说,秦人的隶书尚未脱离篆书的体段,西汉人的隶书也还未把篆书笔意完全脱尽,东汉可以算是隶书的最高峰。”郭绍虞在《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中认为“波势之隶至东汉才成熟”。然而,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出土简帛书已经表明,从武帝中晚期开始的西汉中后期简帛隶书,就已开始了摆脱篆书构形和古隶书写桎梏的革新。在西汉早中期的虎溪山汉简、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简牍中能够看到的古隶的直势,或者弧势斜长笔画,开始转变为今隶的横、撇、捺、折等笔画,并且逐渐形成稳定的波挑和磔笔书写习惯。今隶的书写体现出了笔法稳定、笔顺确定、构形省简的特点,并朝着以“蚕头雁尾、波挑分明、撇捺分背、磔脚丰肥、内
外拓”为特征的“八分”发展。总之,西汉中后期,古隶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比较迅速的嬗变和消解,今隶逐渐替代古隶并在日常书写中广泛运用,并进一步规范和成为官方使用的正体。 具体来讲,汉初古隶大致在西汉中期的武帝中晚期,开始向今隶阶段发展,到了昭帝、宣帝时期发展成熟,“八分书”的确立即为今隶成熟的标志。书写时间不晚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皇帝四经》《相马经》《老子》乙本等字形已经非常接近今隶,故陈松长先生认为它们都为今隶书写,且认为今隶的成熟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形成,早于裘锡圭先生认为的隶书成熟于西汉中期武帝中晚期之后的看法。具体到出土简牍,武帝时期的敦煌《天汉三年简》(公元前98年)、《太始三年简》(公元前94年),篆书的构形已被解散,今隶的字形逐渐成熟,形成了结体扁阔、波挑分明、磔笔横出的特征。到了昭帝时期的《始元六年九月简》(公元前81年)(下页图1)、《始元七年出入符》(公元前80年)(下页图2),以及宣帝时期的《海昏侯墓出土奏牍》(公元前59年前)、《定县汉简》(公元前55年前)时,今隶的书写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蚕头雁尾、逆入平出、撇捺分背”的书写特征,可以说此时已经为“今隶”的成熟阶段或者“八分”了。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就指出:“太始三年简的书体则已经跟八分没有多大区别了。”这些简牍书的出土使得“西汉无后汉之隶”的说法不攻自破。
我们又可以新莽时期为界,把今隶分为西汉中期到新莽时期的隶书、东汉时期的隶书两个阶段。就西汉简帛书的出土形制而言,又可分为墓葬简帛隶书和烽燧简帛隶书两大类。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发现的墓葬简牍中,《虎溪山汉简》《银雀山汉简》《孔家坡汉简》《胡家草场西汉简》《马王堆帛书》《天回医简》《南越木简》等,书写年代大致都在西汉初文、景至武帝时期,虽然这一时期隶变的进程一直在持续,但这些简帛书迹在字形、用笔、风格上仍然表现出秦古隶的遗韵,一般情况下可归为古隶的范畴。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根据发现的“孝景元年”纪年简推测其抄写年代主要在武帝后期至宣帝时期)、定县《八角廊汉简》《海昏侯墓出土奏牍》《武威汉简》《乌程汉简》等,基本上都为特征较明显的今隶书写。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可谓古隶向今隶过渡时期隶书的典型代表,定县《八角廊汉简》可谓“八分”隶书的典型范式。出土的边塞烽燧简牍书主要集中于汉武帝时设立的河西四郡一带,一般都为今隶或草书(包括章草)书写,主要有出土于额济纳河流域、汉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烽燧遗址的《居延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和酒泉郡的《敦煌汉简》(包括《马圈湾汉简》和《悬泉置汉简》)等。 概括来讲,以“八分”为典型范式的西汉中后期的今隶,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从字法上来看,对篆构的解散已经完成,今隶的构形已经摆脱篆书构造的痕迹,基本的笔画、部首都逐渐形成,文字的书写已经进入今文字体系;从结体上看,已从古隶的纵长变为统一的宽扁状,更注重书写的重心和中心对称,总体上呈现出“横平竖直,上下紧密,左右舒展,波磔分背,内
外拓,重心平稳”的结构特征;从用笔上看,笔法更加灵活丰富,提按使转运用自如,点提撇捺各具形态,尤其是横画呈现出从平出收笔到典型的“蚕头雁尾”的变化之势,撇捺分背之势也逐渐成为典型的用笔习惯,最终形成“八分”之势。 二、武、昭时期的今隶——以《居延汉简》《诏伊循候章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