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的逻辑理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穆艳杰(1959- ),男,内蒙古通辽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长春 130012);董瞩宏(1992- ),男(满族),内蒙古兴安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传统生产力模式在当代的发展面临困境,人对自然的贪婪索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生产力。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既能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同时也符合整个生态演变的规律,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原初再现和新型样态。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反对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提倡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相适应,进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尽量获取经济效益,实现“从绿掘金”。这就以更高的质态释放了生产力的发展潜力,符合满足人类需要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和谐性,实现了“发展观”与“境界论”的统一。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23)03-0124-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提出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决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可见,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离不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对新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大胆求证。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视野出发阐释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的逻辑理路。

      一、传统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区别

      自18世纪英国引领人类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以来,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意志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和征服者,这种传统的生产力模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当代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亟待探索一种超越传统生产力模式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生产力模式。

      (一)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传统生产力

      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传统生产力概念。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最初的定义来源于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生产力还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2]受其影响,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一直定义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诸如,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上册,均将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直到2004年,由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也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能力。”[3]然而,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关于生产力的一种不全面的、短视的、有害的认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曲解,其中充满着关于人类主宰自然界的臆想。

      让我们从生产力样态发展演进的三个时期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传统生产力样态的形成。一是在原始社会初期的母系氏族时期,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经历漫长复杂的进化过程,从单细胞生物、动物、类人猿进化为现代直立人。这时的人只能被动地适应、依赖自然界,依靠天然的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不会破坏自然界自发的动态平衡。二是人们依赖并利用自然的时期。这是人类的农业文明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大体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到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累积,摸索出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规律。人们依大江河畔的冲击平原而居,按二十四节气而动,利用简单的农业用具耕种、收获农作物以及驯化、饲养牲畜,他们担忧涝、旱、雹、风等自然灾害,期盼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三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时期。这是人类的工业文明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大体从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到社会主义社会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经过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计算机革命等三次工业革命,诸多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征服和改造着自然。人们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无限的自我平衡能力,人对无限供给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会遭遇任何限制,物质财富可以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持久增长。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超然于自然界之上,是自然界的无上统治者和绝对主人,这在事实上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并将最终导致自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人类“复仇”。

      (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生产力

      生态生产力概念的三个要点。第一,生态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模式从征服型转向和谐型,也就是转向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模式。人类为了维持生命,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具有正当性。但是,传统生产力模式的“干预”所造成的破坏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速率,那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就不能够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保持正相关性。一方面,人们要主导自己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但是另一方面还要从遵循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出发,注意“调整”和“控制”这一生产过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人们只有调整单向度的征服型生产力模式,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向度生产力模式,才能使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第二,生产力是质与量的统一体,生态生产力致力于使生产过程中量的增长与质的飞跃协调有度。传统生产力致力于使经济发展在广度和速度方面实现单纯的数量增长,但这只是在旧质态框架中片面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这种量的增长不可能在旧质态框架内稳定持续。生态生产力致力于突破现有的生产力质态框架,对深邃精妙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度发掘,拓展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促使生产力发展跃上新质态。第三,生态生产力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致力于满足人的多样性适度需要。传统生产力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的过度的、单一的物质需要,但是经济增长不过是满足人的多样的、适度的物质需要的手段,而非目的。人的基础层面的需要确实是物质需要,而传统生产力致力于快速和广泛地实现经济的量的增长,制造了许多超越人类基本物质需要的过度欲求。而且,虽然生产力发展使得闲暇时间随着劳动时间缩短而增多,人的需要越发多样而且具有向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传统生产力利用既有水平的生产力三要素稳定持续地剥削雇佣劳动的倾向,却延宕了人通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生态生产力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着力满足人的多样性适度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渐昌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然会进一步深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这将促使我们发现和利用更多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多样性统一。在此基础上的生态生产力有助于使人的多样性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等)得到协调的发展、和谐的满足。另外,人类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地球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适度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生态生产力有助于人类限制自身对自然的无度索取,追求以最少的成本、最少的环境损耗来满足人的适度需要,充分利用、循环利用既有的自然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