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3)07-0044-09 只有预先标划出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发生史,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出场方式,才能理解它所经历的从出场、在场、显现到退场、边缘,再到回归生活世界的历史进程。价值哲学并非一个严格的、严谨的学科化的理论体系,毋宁说,按其本质,它应该是一个不断随着价值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它是开放的、不断自我更新的理论自觉。当一个相对自足的、自洽的价值哲学系统被建构起来,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将这个系统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一方面要接受社会历史活动的检验,一方面要把经得起检验的价值哲学理论用以解释和指导实践活动。 一、朝向“不再是”的中国价值哲学:回溯与省思 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运动和哲学地把握这一运动的理论自觉规定了中国价值哲学的出场时机与出场方式。这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改革运动;是一个由“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过程;是“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①的过程,它为价值哲学的出场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场域。“实践标准大讨论”则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反思、批判和预设三个维度,从断面思维经由段落思维走向历史思维,对“不再是”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在是”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将要是”(“尚未是”)的社会主义完善进行理性的辩护与批判。价值哲学试图通过回溯性的思维历程再现客观的历史进程。如果不是把价值哲学仅仅看成是一个学院派式的学说和体制式的学科建构,而是视作对现当代社会的原始发生及其历史演进的理论自觉和哲学表达,那么,价值哲学似乎是时代精神的理论呈现。反思当代中国的价值哲学发生史,旨在揭示它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史之间的双重逻辑变奏,意在找寻价值哲学从出场时的“如日中天”到边缘时的“黯然失色”,再到重返生活世界时的“重整旗鼓”的内在根据与外在理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价值哲学为其论证和解释,价值哲学更需要充满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提供“素材”。 正是在回应当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诉求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吁求的过程中,价值哲学才自觉而自然地出场了。它的出场方式与任何一种创新学说和新兴学科的产生具有同样的出场逻辑,这就是问题意识—概念创制—体系构造。“价值”概念可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既已出现在人们的日常意识和日常语言中,甚至出现在单篇论文中,但真正将“价值”确定和确立为价值哲学的关键词、核心词,则是在80年代中期完成的。问题意识来自实践论上的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追问,来自认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才能回应和回答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向人们提出的理论问题。要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开显出一个更具解释和论证能力的理论体系,概念和话语的构造必须优先进行。事实上,任何一种概念和话语的创新都不是简单的语词、话语的“翻新”“更新”,毋宁说,它们是思维方式、论证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革命”。 如果说创制主体、主体性、客体、客体性、主体性原则、真理、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真善美、评价、社会评价等等概念,是在为价值哲学的系统化、逻辑化和规范化提供知性基础,那么,用知性范畴体系和话语体系根据建构性原则和范导性原则去构造合规律性的自然价值形而上学(知性—合规律性—自然,体现的是认识能力)、合目的性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判断力—合目的性—艺术,体现的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能力)、合终极目的的道德价值形而上学(理性—终极目的—自由,体现的是欲求能力),就成为了价值哲学的创建者们必须倾其所有精力去完成的理论任务。价值哲学的原始发生是沿着价值本体论—价值评价论—价值学科论的逻辑而展开的,即从劳动—对象化、实践—目的、主体—主体性、客体—客体性、主体性原则出发,从人的存在状态及其展开方式中寻找创造价值、分配和享用价值的主观依据和客观根据,为价值哲学的产生提供本体论证明;从事实认识、价值认识、评价、社会评价、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入手,探讨价值观念和价值观的原始发生,为价值哲学的规范化提供认识论证明;从欲求、需要、价值感觉、价值认知、价值类型出发,依照整体性、复杂性和冲突性原则,建立起价值研究所需要的有机的知识系统,为价值哲学的体系化和学科化提供学科论证明。 如果依照本体论—认识论—学科论的建构性原则,将起始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价值哲学研究及其标志性的理论成果标划出来,可以见出中国价值哲学的发生轨迹及其演变逻辑,以及当代中国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运动的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双重变奏,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之间的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内在机理,从而证明和检验价值哲学自走进中国的学术舞台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绩。但就朝向价值本体的追问、面向价值认识的探讨和直面价值体系的建构三个论域而言,它们尚不能涵括及全幅呈现、更不能全面代表社会不同阶层和人群的不同的价值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价值哲学的探讨遵循着断面和段落思维,但很难坚持历史思维,而实际发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实践却是“不再是”“正在是”和“尚未是”的有机统一。价值哲学与现实的价值活动存在着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只有保持有效的视界距离,才能跟随历史变革的脚步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当然标志性的理论成绩是不容否认的,这就是主体性理论、价值认识论(包括评价论和观念论)以及若干重大价值问题的研究。这些成果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