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及政府回应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李锋,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全国网络问政平台将近16万在读大学生及毕业大学生就业诉求数据分析,发现相比于党的十八大以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就业诉求数量和政府回应数量显著提升。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集中于秋招和春招时段,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通过大数据文本分析可知,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年大学生就业中的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在提升社会保障、完善人才政策、规范就业合同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省份之间的就业诉求主题具有重大差异,需要各地针对性解决。此外,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就业诉求数量较大,但是地方政府的回应情况并不理想,导致中西部地区青年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乡村青年能够克服“数字鸿沟”,表达自身的就业诉求,然而政府更愿意回应来自城市的就业诉求,在农村形成了“回应鸿沟”。因此,必须从青年就业诉求出发,分地域、分阶段推进诉求解决,从减少政策性约束、做好就业服务和更重视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国在提升就业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求职难、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由于人才结构性因素,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引发社会关注。必须科学地、动态地把握在校大学生求职诉求和毕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诉求,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就业工作实效,解决好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

       本文采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利用爬虫技术采集了2008年1月至2022年5月的民众诉求文本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数据进行自动文本分析、情感分析和机器学习,由此把握大学生就业诉求的跨时段变化。首先,分析全国各地区在不同时期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分布的对象选择、时空分布、具体主题分布及情感倾向。其次,分析政府针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的回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从青年大学生的就业诉求特征和政府回应特征出发,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更好地在新时代新征程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及政府回应既有研究

       1.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就业诉求的既有研究回顾

       政府、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就业困难具有多种体现和表现,包含在校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以及已就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就业机会、工作特征、待遇水平、主观认同等多个角度认识青年大学生就业难和质量低的问题[1],在就业率、工资收入、职业转换等指标方面不断提升就业质量[2]。

       许多学者分析导致青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如从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率低等宏观社会因素分析[3],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市场结构分析[4],或者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价值排序等因素[5]。有学者关注到网络社会发展下Z世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特殊的困难,如慢就业问题和就业机会锐减[6]。还有学者发现影响大学生求职困难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7],另外组织支持不足、部分工作特征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较低[8]。

       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具有多种表现,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既包括宏观政策因素,也有学生个体要素,这就导致青年大学生的诉求内容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诉求对象有的指向政府和高校,有的指向市场主体。有学者在河南新乡四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期待政府更多帮扶政策,并期待高校改革课程设置[9]。有高校在校内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发放问卷,发现许多大学生表达诉求希望能够消除性别歧视等政策[10]。即便大学生就业后仍然可能面对不充分的社会保障或者不能按法律约定签订合同等,这都容易导致“工作贫困”问题[11]。此外,还有学者发现,企业类已就业青年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较低,期待高校在情绪智力课程设置、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加强建设[12]。还有学者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单位就业、灵活就业和出国出境的比例下降[13],而就业的稳定性更差,就业压力更大[14]。然而,大部分关于就业诉求内容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在校生,而且问卷发放的学校有限也难以科学抽样,加上问卷问题提前设定,无法把握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已毕业大学生多元化的就业诉求。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更加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身的就业困难及诉求。由于网络诉求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关注和解决问题,网民越来越偏好于通过政府主办的网络问政平台如政府留言板来表达诉求,有学者研究发现就业诉求是网民反映的高频诉求[15]。有学者指出利用大数据可以把握新时代各类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并发现不同地区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边疆地区更注重就业问题[16]。还有学者从人民网政府留言板上的海量数据中识别出大学生的诉求,许多诉求涉及就业问题[17]。又有学者分析了人民网政府留言板93631条教师工资诉求数据,发现从教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身身份不同,在留言板有着不同的特征[18]。

       总之,现有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的应然分析或者案例研究,从研究者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概括,而缺乏对就业困难和就业诉求本身的直接分析。关于就业诉求的实证分析主要采取个体经验总结或者小范围问卷调查,受限于数据收集范围而缺乏对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诉求的整体性、全景式、多维度的定量研究。另外,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缺乏对已就业大学生就业诉求的实证分析。而准确地了解青年大学生求职诉求和毕业后的就业诉求本身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前提和基础。

       2.地方政府回应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就业诉求的研究综述

       青年大学生就业难题引发了政府重视和政府回应(本文中一般性地使用“政府”和“政府回应”时包含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当特指与党委部门对应的市政府或者省政府时在文中使用“政府部门”,特指与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相对应的省长/市长时使用“政府领导”,以下不再特意指出)。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长期结构性和短期季节性叠加的特点,必须通过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教育体制等多方面改革的方式,协同发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19]。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好宏观调控责任和微观监管责任,准确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并做好特定大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20]。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坚持“整体政府”的思路,整合多个部门的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回应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建构政策主体的协同治理和工作机制[21]。只有建构“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22]。

       不同学者也从政府角度对解决就业困难提出相应对策。针对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政府必须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更好地检测或者预警社会风险,完善就业不公平的补偿机制[23]。针对边疆地区如新疆南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大学生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政府必须配合市场调节供需问题[24]。政府也应更好利用大数据技术动态科学管理学生信息,用数据挖掘技术预判学生就业方向[25],优化市场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校资源的合理分配[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