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与社会价值刍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海泽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两岸关系、青年政治和国际政治(山东 济南 250103)。

原文出处:
广东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互联网的普及与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青年作为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以及未来社会各项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青年的政治成长与政治发展,亦即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也有了重要且特殊的意义。就基础和前提来说,需要基于“政治社会化”与“青年”概念,界定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就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来说,主要包括:阶级因素和民族因素相统一的政治性,特定条件与有限选择相统一的现实性,主观认知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过程性,直接体验与间接学习相统一的实践性。就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社会价值而言,主要包括:推动青年学习政治知识、累积政治素养,引导青年塑造价值观念、形成政治人格,推进青年形成政治认同、维持政治体系,助力青年传承与发展社会政治文化,依托青年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政治发展。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互联网的普及与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作为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以及未来社会各项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青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面对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如何正确地认识青年、研究青年[1],尤其是探讨青年政治与当代世界存在的密切关联[2],已成为中国学界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术研究展现“中国视角”“中国特色”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年自身的政治成长与政治发展,亦即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由此也有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年的相关研究,探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主要特点与社会价值,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学术争鸣与思考。

       一、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就其字面意义来说,青年政治社会化可以说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即由“青年”和“政治社会化”两个概念组合而来。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之上。作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概念,“社会化”最早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因此,所谓“社会化”一般指包括青年在内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各界民众作为社会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是“对社会规范、社会价值乃至民族共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创新”。[4]基于“社会化”概念,学科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5]作为人们习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政治社会化”可以简述为社会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6]不同国家和地区包括青年在内的社会个体都要经历这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政治人”的社会化过程。[7]

       “政治社会化”在政治学之外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且因不同学科的研究侧重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其含义、特征、内容等呈现多元化、庞杂化等特点。[8]作为社会个体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形成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人的实践过程,[9]政治社会化不仅有可能使国家或地区政权的合法性及其权威得到相对普遍的承认和接受,而且还有可能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政治社会化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基于青年政治研究抑或青年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实际需要,本研究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个体,“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10]。这个“能动过程”也是社会个体在其与社会之间、社会个体之间的各类社会政治互动中,不断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

       (二)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青年政治社会化”可以说是“青年”与“政治社会化”的有机组合。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对“青年”尚未有统一标准,但年龄无疑是“最关键因素”,也是主要标准。[11]国内外有关“青年”概念存在不同的界定,[12]与青年政治及青年政治社会化相关的界定大体上存在狭义(14-35岁)和广义(14-40岁)两个范畴。[13]“青年”狭义和广义的界定下限均为14岁,和我国权威部门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划分标准相同。在狭义上“青年”的年龄上限是35岁,这是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划分[14];在广义上青年的年龄上限为40岁,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界定相吻合,也符合欧美地区的社会统计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均寿命延长引发“青年”上限提升等情况。着眼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政治社会化研究,本文更倾向广义范畴的“青年”。联合国也曾指出“青年”概念是随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而处在变化之中。[15]

       基于“政治社会化”和“青年”的概念,所谓“青年政治社会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倾向于广义范畴的界定)个体与群体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身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就过程来说,青年政治社会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作为社会个体,在包括青年与社会之间、青年相互之间、青年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与政治互动中,接受相关政治文化、学习各类政治知识、掌握各类政治技能、内化相关政治规范、形成相关政治态度、完善相关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实际上十分久远。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均有主要面向青年(以及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或所谓“社会教化”。在中国古代,以孔孟之道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强调“德治”即伦理政治,推崇“四维八德”①“修齐治平”②,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推动以青年为主体的各界民众遵循儒家的政治主张进而实现统治阶级或统治阶层所期望的政治社会化。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及,教育和儿童的经历会深刻影响公民自身的价值取向。亚里士多德、卢梭等政治思想家也以不同的篇幅,在诸多著述中探索各界民众获得政治知识的方式、过程及其与政治发展的内在联系。实际上,青年政治社会化相关的过程、作用、影响因素等,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重要内容。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因其生理、心理等因素往往是各类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对象,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所谓政治社会化实际就是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亦即青年政治社会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