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航行指南》在中国的传播、翻译与影响

作 者:
钱隆 

作者简介:
钱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国家航海

内容提要: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海军部海道测量局编纂出版了一部远东海道导航书——《中国海航行指南》。1899-1900年,中国学者陈寿彭将该书第3版有关中国海域的部分编译成《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促进了该书在中国的传播。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国海航行指南》的由来、版本源流与内容变化,考察其传播过程及编译特点,分析其在中国的影响,由此探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海洋地理知识的传播及其意义。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国海航行指南》(The China Sea Directory)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由英国海军部海道测量局(UK Hydrographic Office)编纂出版的远东海道导航书。该书数十年间历经多次修订、再版,为英国人提供了翔实的远东海洋地理信息。1899-1900年,中国学者陈寿彭将该书第3版有关中国海域的部分编译成《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下简称《图志》),使更多的中国人接触、了解到该书。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大多就《图志》一书展开探讨。如桑兵提到了陈寿彭编译《图志》的原因;①高雅洁考察了《图志》的成书过程、内容与其所体现的海防思想;②唐欣玉提到了陈寿彭编译《图志》时展现出的译者职业化趋向;③王宏斌评述了《图志》的内容与海防地理学贡献;④伍海苏考察了《中国海航行指南》的由来及《图志》的海防地理史料价值。⑤整体上,前人很少有对《中国海航行指南》的整体编纂背景、版本源流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细节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国海航行指南》的由来、版本源流与内容变化,考察其传播过程及编译特点,分析其在中国的影响,由此探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海洋地理知识的传播及其意义。

      一、《中国海航行指南》的编纂与更新

      (一)《中国海航行指南》的成书背景

      自地理大发现以后,英国开启了对远东地区的海上远征。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英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较先建立起密切的往来。依托17世纪初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频繁与葡萄牙、法国争夺这些地区的殖民特权。这一时期,英国几度尝试拓展与中国的往来,但都未能如愿,代表性事件有威德尔船队进广州、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等。19世纪早期至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与中国的往来愈发密切,英国东印度公司积极开展与广州的海上贸易。这一时期,为解决长期的贸易逆差,英国不惜利用鸦片进行对华贸易,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侵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在中国建立起稳固的殖民势力,长期控制着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数百年以来,伴随英国在中国海域经济、军事势力的不断扩张,英国人掌握中国海域地理、航道、水文等知识的现实需求愈发增强。⑥这些贸易、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主要依靠海上交通来实现,远东水域的海洋地理情况成为航海者必需的知识储备。起初,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取相关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本国的私营海图与外国的出版物。⑦至18世纪中后期,随着海外拓殖的发展,英国东印度公司已不满足上述资料有限的精确度,继而于1779年专设一个测绘部门自行开展海道测绘。⑧此后至19世纪前期,该部门已在实地调查、编写导航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1779-1836年,达尔林普尔(A.Dalrymple,1737-1808)、霍斯堡(J.Horsburgh,1762-1836)先后出任该部门的海道测量师。⑨在其协调下,孟买海军(Bombay Marine)多次开展了对中国海域的实地调查。调查船南抵南沙群岛,北至渤海一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一度受到沿海地方官府的警告。⑩另一方面,利用新旧资料,霍斯堡主编了一部包含两大卷的远东海道导航书,题名《来往东印度、中国、新荷兰、好望角及其间诸港导航书》(Directions for Sailing to and from the East Indies,China,New Holland,Cape of Good Hope,and the Interjacent Ports),于1809-1811年出版。(11)其后,是书更名为《印度导航书》(The India Directory),并多次再版。

      19世纪中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影响力已逐渐衰弱。与此同时,英国与远东国家的交往却更加频繁。为满足远航的需要,远东海道测绘改由专业的英国海军部海道测量局(下简称“测量局”)主导。测量局创于1795年,原本近乎虚设,直至博福特(F.Beaufort,1774-1857)出任海道测量师(1829-1855年),才基本完成了向专业测绘机构的转变。(12)自博福特上任至1867年,测量局在实地调查、编写导航书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在历任海道测量师的协调下,测量局多次开展了对中国海域的实地调查。另一方面,利用新旧资料,测量局推出了首部专门介绍中国海域的导航书——《中国引航指南》(The China Pilot)。1855-1864年,《中国引航指南》共出版了四个版本。(13)1874年左右,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傅兰雅(J.Fryer)等人编译了该书的第4版,撰成《海道图说》十五卷(附《长江图说》一卷)。(14)是书一经发行,很快引起士林关注。(15)

      总之,16世纪后期至19世纪,英国与远东国家的海上交往日益密切,为满足海上远征的需要,英国人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编纂导航书。第1版《中国海航行指南》的编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此书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是英国近百年远东海道测绘行动的延续。

      (二)《中国海航行指南》的编纂与更新

      自1864年《中国引航指南》第4版出版后,测量局决定将此书扩编为四卷本,更名为《中国海航行指南》(The China Sea Directory),其中各卷计划每10年左右更新一版。(16)

      1867-1874年,《中国海航行指南》第1版四大卷陆续出版。此版第1、2卷的主编即《中国引航指南》后三版的主编金约翰(J.W.King),其所述地理范围是南洋诸地及中国南海,为此前《中国引航指南》所不及。该两大卷的资料来源既包括孟买海军的调查报告,也包括霍斯堡的《导航书》,还有各类新旧资料,几乎囊括了近百年英国人的重要测绘成果。(17)此版第3、4卷的主编分别是布洛克(C.J.Bullock)和加拉德(F.W.Jarrad),其所述地理范围与《中国引航指南》相差不多(即北至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等处,南至香港岛沿海),内容有一定更新。以第3卷“HOPE BAY”一节为例,其内容就包含了1868、1871年的船难记录——这些都绝非1855-1864年出版的《中国引航指南》所能有。(18)此外,同书的附录《位置表》(Table of Positions)同样包含了一些1864年后的记录,如“扬子江河口东沙滩灯船北纬31°7'40"东经122°1'0"上海官方1873年”。(19)从两卷所述地理范围来看,当时英国人所称的“中国海”是一个范围较大的地理概念,包括今日东亚及东南亚海域的大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