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社交难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敏莹,著有《不焦虑妈妈养育手册——0~6岁,五招教出好孩子》《3~7岁儿童社交心理学》,多个教育类媒体、市级卫生健康宣教中心特约作者、专栏作者,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原文出处:
为了孩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少家长反映,由于各种原因,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自己在社交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包括被打、被抢、被排斥、被嘲笑等问题。他们选择沉默不语,当家长用“侦探思维”去打探时,孩子更加抵触。这时,家长可以多花心思另辟蹊径,把自己“深挖”的目的隐晦地藏起来,“诱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事情,从而更“无痕”地帮助他们解决社交难题。

      抛砖引玉,让孩子说出来

      方法一:利用视频和图片

      举个例子。某日,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从三五个同学嘴里了解到,今天孩子在操场上被欺负了。家长问孩子是否有此事,一向敏感寡言的孩子却始终没有吱声。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事情经过以及孩子的真实感受,可以尝试这样做:

      通常,老师会把孩子的在园活动实况发到家长群里,家长可以挑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在晚上心情放松时,跟孩子边看图片和视频边聊天。

      家长故意“犯错”,说:“看,今天你们在操场上滚轮胎是吗?太好玩啦!”孩子听后会急于纠正:“才不是呢!那是跳轮胎。是跳!”就这样,家长顺利地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当孩子放下警惕心时,家长循序渐进地说:“对对,是跳轮胎。我看你们玩得可开心啦,我也想玩!”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开心的,那么他的描述应当意犹未尽,会说“是啊,我明天也要玩”等;如果孩子闷闷不乐地说:“才不是呢,我再也不想玩了!”那么家长可以继续“套话”:“怪不得我在视频中看到你有点不开心,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如果孩子把不开心的原因说出来了,那么我们就达到目的了;如果孩子不愿意说,我们就要不着痕迹地抽丝剥茧,继续问:“我看你后面跟着好几个孩子呢,他们喜欢跳轮胎吗?他们玩的时候像你那样遵守纪律吗?”家长一定要注意说话的中立性。

      如果孩子的不开心跟他们有关,他很可能会说:“他们不遵守纪律!排队时经常挤向前,多次推倒我!”这时,家长可以初步判断,被推倒是冲突的源头,也是不开心的原因。然后,家长再逐步挖掘事实:“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他们推倒你后,你怎么做呢?”如果孩子的不开心跟他们没关,他会说“是的”或者“不知道”,那接着,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获知答案。开动脑筋,从另一个角度来问,看能否发现线索,从侧面得知孩子不开心的原因。

      这只是一个参考例子。家长如果希望让孩子更顺畅地说出事实,就要做到“刻意犯错—保持中立—顺水推舟”,从图片或视频的真实状况延伸至想了解的方向。家长要抓住一个原则:跟孩子成为能轻松交流的好朋友。只有这样,即使日后发生更严重的事件,孩子也会习惯性地、毫不畏惧地向这位“好朋友”诉说。

      方法二:利用喜爱的绘本

      对于不愿意说的孩子,家长不要急着追问,而是可以在孩子情绪平和时跟他一起读喜爱的绘本。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随着内容的脉络,渗透性地提出绘本展现的现实问题,再引申出孩子的经历,以此让孩子把相关的事情说出来。

      比如,孩子喜欢《南瓜汤》这本绘本,当家长读到鸭子、松鼠和猫咪很开心地在一起煮南瓜汤时,可以问问孩子:“在幼儿园里,如果你是猫咪,那么鸭子和松鼠是谁?”这样就能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平时跟哪些小朋友来往密切了。当家长读到鸭子哭哭啼啼地离家出走时,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像谁?”如果孩子很坚定地说:“我就是这只想躲在外面不回到集体里去的鸭子。”那么家长可以大概判断出他有可能跟小伙伴闹矛盾了。当家长读到三位主人公互相吼叫、争吵、打闹时,可以问问孩子跟同伴之间是否经常这样起冲突。如果孩子轻松地表示这只是普通的玩闹,那我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孩子痛苦地表示经常被别人打,不能承受而想要逃离时,家长可以继续利用绘本的情节深究下去。

      曾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从相熟的同班家长那里得知,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嘲笑她的女儿,因为她脖子上有个明显的胎记,但是女儿回到家什么都不说。后来,我推荐这位妈妈跟孩子共读绘本《糟糕,身上长条纹了!》。这本绘本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要勇敢做自己,不盲从,不自卑。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透露了很多之前不愿意说的细节和感受。

      当妈妈跟孩子读到同学们给卡米拉起了很多奇怪的名字时,女儿深有体会地说:“卡米拉真可怜,我也是被别人叫‘小妖精’‘黑怪怪’的!”虽然妈妈听着心痛,但她明白了孩子的痛苦,也知道了其他孩子与她的互动情况。当妈妈读到卡米拉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说出自己爱吃别人都不爱吃的青豆时,女儿点头肯定地说:“老师也跟我这样说,自己是怎样就怎样,我是最棒的!”这样,妈妈也能大概了解到老师关注和鼓励过孩子。最后,妈妈读到卡米拉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说她怪时,顺藤摸瓜地引导孩子,让她明白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要接纳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认可自我价值。女儿表示非常同意。

      这位妈妈在读绘本时,结合了孩子的“社交烦恼”,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把在幼儿园里不愉快的经历逐一吐露,不压抑在心里,也给孩子带来内心的力量,指明了光亮的方向。利用绘本跟孩子沟通,比起那些干巴巴的询问更亲和,也更有说服力。

      方法三:利用童年回忆

      人总是喜欢自己的,所以我们总期望得到、听到、接触到熟悉或者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会让我们感到舒服。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会让我们感到更加亲切、有安全感和共鸣,感觉自己并不孤独,就像“世界上第二个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