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作为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安全生产、公共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事故灾难频繁发生,由于其造成的死伤人数庞大、经济损失惨重而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事故灾难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及应急资源筹集、运输与配送等有关活动。从各国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及资源运输管理列入国家或区域宏观调控性的安全管理体系范畴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构建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是应急救援和物流管理有关部门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厘清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应具备的构成要素,并探索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机理,则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的现有研究已在提升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角度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决策起到理论指导作用[1]。但国内外研究者多面向突发事件进行整体概述,未针对“事故灾难”这一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深入探讨。此外,现有研究虽已对“应急物流”“区域物流”“构成要素”等概念给出定义,但对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缺乏全面性的理论内涵分析,这导致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研究仍处于初期理论阶段,国家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面临挑战[2,3]。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如下三个方面展开:内容研究方面,对潜在受灾区域的特定阶段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应急物流体系研究提供参考[4];提出将专业物流企业引入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以及国家应急物流信息平台[5];提出构建合理应急物流网络的观点,对有效且快速供应应急物资并减轻灾情具有重大意义[6];提出应急物流指挥协调体系和应急物资供应体系相较于应急物流运输配送体系和应急信息体系而言相对重要的结论,提出未来针对应急物流指挥协调体系和应急物资供应体系的完善建议[7]。方法研究方面,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计灾害应急因果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为应急救援提供策略支撑[8];采用稳态混合遗传算法对应急救援过程的抢修顺序进行优化,为受灾地区震后应急救援体系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9];给出面向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构建重特大突发事件分形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架构[10];采用两阶段混合算法,结合应急物流体系整体优化思想,满足应急物流体系运行需求,为灾后应急物流管理提出建议[11]。评价研究方面,基于突发事件应急管控情况,实现体系指挥效能评估分析[12];基于CI-TOPSIS模糊多准则群策略,开展突发事件下应急物流网络级联失效抗毁性相关的评价分析[13];基于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影响因素的灰色性、模糊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对应急物流体系展开评价分析[14];引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综合分析灾害形成因素、形成环境和影响主体,实现对重大灾害的完整有效评价[15]。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虽已对应急物流体系展开不同程度的有益探索,并取得进展,但具体到“事故灾难”这一类型的突发事件的研究较少,且多围绕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剖析深度不足,研究方法也存在局限,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现有框架模型缺乏理论依据,对构成要素概念内涵及属性特征的理论挖掘不够深入且多围绕单一构成要素展开;二是现有框架模型的研究方法存在主观思维定式等局限;三是现有框架模型的研究一般基于个案研究,缺乏一般性、实践性和可借鉴性。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基于概念内涵和属性特征视角,以达到低耦合性和高内聚性为目的,甄别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的多个构成要素,探索各构成要素间的作用关系机理并建立作用关系模型,该模型拓展了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范围,解决了过往研究中理论依据不足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应急物流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方法层面:基于扎根理论思想,使构成要素的甄别研究避免了过往研究中的主观思维定式,其客观性更强,为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提供了创新方法。实践层面:以满足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实际需求为前提,基于30个真实的事故灾难案例进行原始数据分析,框架模型是建立在多个案例的分析基础上,由内驱动型、外引导型和中间连接型模块组成,多案例的分析使得构成要素的甄别和其间内在联系的分析更具客观性、一般性和实践意义,未来对于其他案例而言,具有可借鉴的实践价值,也对于未来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的运行研究至关重要。 学理性分析 学理性分析是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构成要素的甄别及作用关系模型研究的必要环节,旨在探索研究对象应具备的结构有序且论证深入等特征。在学理性分析中,对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构成要素概念内涵和属性特征的分析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甄别该体系应具备的构成要素以及探索各要素间作用关系机理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础,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从多角度梳理作用关系模型的结构,使模型朝着更加有序和深入的方向发展是本研究的论证策略。学理性分析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学理性分析示意图 通过图1得出,学理性分析的重点体现在理论基础、立论基础和论证策略。其所对应的分析内容需在研究中进行贯穿分析和逻辑描述,确保研究对象具备有序的结构和深入的论证依据。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关键在于对构成要素的概念内涵和属性特征进行分析。概念内涵分析方面,结合“事故灾难”“区域物流”“应急物流”和“构成要素”等概念,凝练得出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及体系构成要素的概念;属性特征分析方面,以低耦合和高内聚作为描述构成要素归集的原则展开研究,分析构成要素归属的原则属性,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构成要素的甄别及要素间的作用关系模型研究可通过解耦和内聚过程分别体现。本研究的立论基础是对构成要素进行甄别分析和作用关系机理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本研究的论证策略,从甄别方法设计、案例样本收集、数据收集与整理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扎根理论思想对收集的30个案例样本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级编码,进而完成对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本研究的论证关键还包含从多角度梳理事故灾难区域性应急物流体系构成要素的作用关系模型结构,确保所构建的模型朝着有序深入的方向发展,对模型的构建过程和应用过程展开详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