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游客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游玩,必被导游带到1992年才重建的藏经阁左侧的一棵树前,并被告知:1928年,军阀因少林寺僧人的武装介入而烧寺泄愤。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从山门到藏经阁的建筑悉数被毁,当时这棵树也烧得只剩躯干,但所幸没有枯死,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又再次绿意盎然。此时,总会有一些游客质疑这一说法,因为在他们看到的武侠电影和小说里,少林寺早就因参与“反清复明”被清朝的皇帝烧毁了。面对质疑,几乎每一个导游都会回答:清代烧毁的是福建南少林。然而,嵩山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却多次表示,在他们寺院的典籍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南少林”这个词。不过,这种公开的否认并没有浇灭福建乃至广东等地文史工作者和民众的热情,他们都以各种证据声称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清代被火烧的南少林。①事实上,就像到底有几个南少林一样,没有人能说得清少林寺被大火焚毁了多少次。即便是在媒体已经比较发达的1928年,围绕整个事件经过的叙述仍然非常混乱。人们不知道谁应该承担放火的责任,因为有三个名字被提及:冯玉祥、石友三和苏明启。虽然后两人都是冯玉祥的下级,但这并不意味着冯玉祥一定是主要的煽动者,因为在军阀混战时期,下属未经上司许可便擅自采取军事行动,可谓司空见惯。②在少林寺被烧毁一个月后,上海的佛教维持会正式向冯玉祥发出抗议,陈诉其治下佛教寺庙的悲惨遭遇。③两个月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这意味着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④随后,少林寺的悲剧似乎就被人习以为常地遗忘了。毕竟,如果回顾一下少林寺的历史叙事,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这座寺院在此之前似乎就已经无声地经历过六次焚毁。⑤ 在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法难中,北周武帝(543-578)和唐武宗(814-846)都曾下令毁掉少林寺。⑥此外,少林寺僧人还声称本寺在隋末、金末、元末、明末这些朝代更迭之际毁于战火。⑦不过,除少林寺的碑文对此略有提及外,相关记载非常有限,尤其是关于被毁原因的记述往往含混不清。随着“火烧少林寺”事件的代代相传,许多新的叙事元素或情节被不同的叙述者加工和创造出来,以满足他们各自的政治或宗教诉求。于是,所谓的历史叙事也就成了真实和虚构的混合物:通过想象形成的虚构,随后转化成社会、物质和象征性的现实,这种现实甚至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现实更为真实。⑧围绕“火烧少林寺”产生的各种叙事,往往既不是真实的历史,也不是纯粹的虚构。因此,我们最好把“火烧少林寺”看作是一种基于历史事件与现实经验不断层累叠加而形成的神话。⑨在这种神话的背后,我们更为关心的是一种历史心态,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以习焉不察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代人。⑩如果我们把对神话背后心态的分析与对其生成环境和方式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心理结构发现历史与现实之间连续和转变的逻辑。(11) 虽然少林寺与武艺的关系被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达摩(12),但“火烧少林寺”神话的真正成型,则与清代创立的旨在“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有关。天地会教众将创会的源头追溯到火烧嵩山少林寺之后出逃南方的武僧,不过,在散落各地的会簿和洪门的秘密文书“海底”中,教众对于立会细节的讲述却有所不同。此外,由于秘密会社的隐秘特征,天地会传说中的火烧少林寺情节还只是在天地会和洪门内部流传,在外界则鲜为人知。“火烧少林寺”神话的广为流传,显然要归功于清末的《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它们不仅将原本局限于教内的隐蔽叙述传向了公众,还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火烧少林寺”神话的最终定型文本。从这两个文本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火烧少林寺”神话与包括天地会传说在内的其他神话之间的层累叠加关系,还可以发现它背后的历史与社会心态。对此,体育史家唐豪在考证这两个文本时指出:它们“是一部体育著作,也是一部革命史料”(13),“《宗法》反清,而《秘诀》反帝”(14)。不过,受那个时代旨在“求真”的史学理念影响,他试图祛除这些传说的“神奇色彩”,故其考证志在“显宗法的史迹,辟秘诀的诞妄”(15)。然而,“火烧少林寺”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构与历史、神话与现实之间的混融,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清末民初的这两个关键文本放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以及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中重新解读。 一、清末少林寺神话的文本重构 清末民初,民间流传有不少冠以“少林”为名的武艺书籍,但它们多是拳术和刀枪棍谱,谈及少林寺本身的却不多(16),《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因此成为当时叙述少林寺史事与传说的关键文本。时存最早的《少林宗法》文字版本是没有配图的合李语本。(17)宣统三年(1911),霍元甲的入室弟子卢炜昌从山西友人处获得合李语本的抄本和配图,并赠给了曾加入同盟会、时任《天铎报》编辑的陈铁笙(生)。同年,陈氏将《少林宗法》的文本刊登在《天铎报》上。民国肇造之后,全国各地相继设立精武体育会,整理改良民间武术,编排出版了一系列武术资料。在此背景下,1923年,时任上海精武体育会书刊主编的陈铁笙(生)又将编订的《少林宗法》及其配图收录于《国技大观》中。另一部有关少林寺的书——《少林拳术秘诀》,最早于1923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陈铁笙(生)将它整理后刊于国术统一月刊社主编的《武艺丛书》第一集第四册。 虽然上述两个文本编订出版的过程很明确,但它们的原始作者却很难考证,二书很有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由不同的人添加累积而成。对于佚名的《少林宗法》,唐豪指出,它最初“流布在若干党人之间,彼此传抄”(18)。不仅如此,基于书中将中国的技击称为“柔术”,而“柔术”为日本所有,以及书中的禅观练胆可能源于日本武士道等原因,唐豪在《跋少林宗法图说》中推测它的原初作者就是清末留日的革命党人。(19)不过,徐哲东在《少林宗法图说考证》中指出,虽然“此书乃辑合众说而成”,并且“其取材则兼采南北各派”,但它并不一定与日本有直接的关系,可能是“民国以来人所润色”。(20)虽然双方都无法做出定论,但《少林宗法》在一些术语上受到日本武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重要的是,书中所展现出的反清革命思想是非常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