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你的孩子

作者简介:
连阳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杨靓靓,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学区管理中心;何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花花是一名985大学的大一新生,但相比于其他同学的朝气蓬勃,她明显更加安静、内向和敏感。班主任在新生谈话时发现,尽管她成绩优秀、能力很强,但却很自卑,不喜欢跟同学交往。原来她有一个发小乐乐,和她是同校同学,成绩比她更好,懂事听话,是社区和学校里出了名的“好学生”。花花的妈妈总会拿乐乐跟她比较,无论她考得多好,妈妈都会说,“人家乐乐又是年级第一,你还要向她多学习”;无论她表现多乖,妈妈在外人面前都只会夸奖乐乐乖巧,却不提自己的好。花花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她渐渐变得内向和自卑……

      为什么父母喜欢讲“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如此流行,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尤为重视“榜样教育”。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年龄相仿、地位相近、行为方式相似的群体中,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来引导和激励人们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虽然“榜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是人各有长,如果父母只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势,而忽视自家孩子的长处,便容易起到反作用。花花妈妈通过树立“乐乐”这一榜样,希望鼓励花花像乐乐一样“优秀”,却忽视了花花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最终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父母希望通过将孩子进行社会比较,激励他们变得更优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当人们缺乏明确的客观标准来定义优劣,便习惯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好坏,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人们会产生一种向上的内在动力,并激励自己做得更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习惯将在某一方面表现更优异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评价标准,希望借此激发孩子的胜负欲和上进心。但如果总是只看到自家孩子的短处,并将其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难免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最终事与愿违。

      拿孩子作比较是伤害而非激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显示,“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压倒性地入选“未成年人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这表明,父母主观上以为的“激励孩子”,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

      1.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无论我多么努力、做得多好,总有一个人比我做得更好,那就是乐乐。”花花这样说。当“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种魔咒,很容易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巨大的心理挫败感。我学习很好,但别人比我更好;我很听话,但别人不仅听话还会做家务;我唱歌好听,但别人还会弹钢琴和跳舞……当父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的诸多优点进行比较时,这种“完人”式的要求会使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大为受损,认为自己无论哪方面都不如父母所说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2.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必须要变成乐乐的样子,妈妈才会夸奖我吗?”花花不解地问。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尊重他的个性,引导其自由、健康、全面发展。当“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种标准,这一方面会限制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让孩子丧失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不断认同和弥补自己与别人家孩子的差距,从而导致发展不良或失衡;另一方面会阻碍孩子自我认同的发展,无法感受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真实感知和进步,从而失去发现和探索真实自我的眼睛,只会盲目追逐和模仿他人。

      3.会导致亲子冲突和疏离

      “妈妈总是会讲她多么好,却从来不会在外人面前夸夸我,明明我才是她的女儿啊!”花花痛苦地喊道。父母不断在孩子面前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而忽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特长,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不愿意接纳自己,或者相比自己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不安全依恋和不信任感,进一步导致亲子冲突和疏离。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家孩子身上,而不是总羡慕和提及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父母与孩子就会具有更亲密、更温暖的亲子关系,孩子也更少体验到压力、痛苦、羞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

      4.会阻碍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我讨厌乐乐!”花花眼里闪着泪光。当父母过于关注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对比,也会增强孩子的社会比较倾向,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方面,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可能会持仇视和敌对态度,从而表现出不良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同龄人,孩子也更容易将其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导致更多竞争行为而非合作行为,进而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更甚之,这种长期的比较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扭曲的心理,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好,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父母该如何避免“比较”带来的伤害?

      1.学会换位思考

      就像我们不愿意被拿来与其他成功的家长作比较一样,孩子也不希望自己总是被“别人家的孩子”抛在身后。学会换位思考,父母就能理解孩子抵触“别人家的孩子”的心理,自然也能避免它伤害自己的孩子。

      2.用“纵向比较”代替“横向比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味关注孩子和别人的差异意义并不大。相反,父母应该更多关注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对比今天的她与昨天的她有什么变化,从时间维度上看到并肯定孩子的进步,引导并纠正孩子的不足,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体验到自身努力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心,提高孩子学习的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