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但对孩子来说,数学的学习和感知离不开孩子的兴趣与具体的生活。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最初的思维是动作水平上的思维,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动作来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在后期将逐渐内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儿童的数学学习。 下面,分享我和孩子一起玩购物游戏的故事,来看看孩子在生活中是怎样学习数学的。 只有一个“顾客” 周末,儿子要我和他玩一个菜市场购物的游戏。 游戏的材料有:一个玩具收银台;一些印有蔬菜、水果、肉、蛋图片的方形塑料卡;纸质的银行卡、游戏币;购物车等。 游戏开始前,儿子把8个游戏币分给我们俩,每人4个。 第一轮游戏,他做老板,我当顾客。 我:“老板,你好,你这里都卖些什么?” 儿子从一堆塑料片里一边扒拉一边介绍:“有鱼、西兰花、西红柿、饼干、鸡蛋……” 我:“老板,你知道自己这里有多少蔬菜、多少肉吗?” 儿子看看我,没回答。看来,他还不能马上点数出结果。 我继续建议:“可不可以把肉放在一起摆整齐,把菜放在一起摆整齐?” 我边说边把两个塑料片放到一起。 儿子见状,自己把剩余的塑料片摆起来了。他把鱼、虾、肉、鸡腿依次排好,放在最底层;西兰花、胡萝卜、包菜依次排开,放在鱼、肉的上一层;西瓜和西红柿排在一起,放在第三层;饼干放在最顶层。 我说:“把鸡蛋也放到最上面吧!” 他拿过画有鸡蛋的塑料片,表示不同意。他说:“我喜欢这样4、3、2、1地摆,鸡蛋我放到盒子里(盛放游戏材料的盒子),等你来买的时候我再从里面拿出来。”看来孩子对这个金字塔的造型很满意,不想破坏它的完整性。 游戏继续进行。 我:“我买条鱼吧,我儿子喜欢吃鱼。” 儿子将鱼放到收银台旁边称了称,告诉我“2元钱”,我给了孩子游戏币。他收下后又从收银台的抽屉里拿出两个游戏币给我,问道:“你再买点什么?” 我:“买点西兰花,我儿子喜欢吃西兰花。” 儿子再次帮我称重,收款。每次付款后,他都要重新再给我游戏币,可能是为了保持我俩游戏币数量一样,也可能是在模仿找零钱,我没有追问。 当我准备离开时,儿子又问:“你儿子喜不喜欢吃西瓜?” 我笑道:“喜欢,那就买一个吧。” 小家伙想更多地玩一会儿游戏,就不断地向我推荐商品,也把自己想吃的东西让妈妈帮他买上。 因为没有其他顾客,“老板”想把整个菜市场的商品都卖给我。我说:“东西太多了,我的购物车装不下。买的东西太多,回去吃不完也浪费。” 第一轮的游戏,在我的购物车满载而归中结束了。 儿子告诉我:“你回家拿不动,可以让你儿子帮你拿。” 好吧,这是个好办法。 少了一个游戏币 第二轮游戏,我做老板,儿子当顾客。 我们在重新整理材料时,发现少了一个游戏币。儿子数了几次都是7个。看得出,他好像有些为难。 过了一会儿,儿子说:“我把3个钱放到盒子里。” 7个游戏币没办法平均分给两个人,把其中的3个游戏币放到盒子里,剩下4个游戏币就可以平分了。顿时,我明白了儿子的想法。 我问:“我们俩每人能分几个?” 儿子:“每人2个。” 我请儿子把游戏币分好。 当他要往盒子里放3个游戏币时,又停顿了一下。我看到,他只放进了一个游戏币。 我问:“你放进去几个游戏币?” 儿子:“1个。” 我:“那我们现在每人可以分几个?” 儿子:“3个。” 小家伙在第一次思考时发现,拿走3个游戏币,每人平均才能分到2个。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呢?最后,他拿走一个,这样他和妈妈每人还可以多分得一个游戏币。 儿子给我们两个人各分了3个游戏币。 “丢失”的游戏币又回来了 当我们分配完游戏币,正要继续游戏时,一挪动收银台,那个“丢失”的游戏币又出现了,7个游戏币再次变成了8个。儿子高兴地重新进行了分配,每人还是4个游戏币。 我笑着对儿子说:“儿子,钱宝宝很喜欢你,所以它又出来了。” 儿子问:“为什么?” 我说:“刚才钱宝宝少了,你还是愿意把钱宝宝和妈妈分得一样多,懂得分享的人,钱宝宝喜欢他;钱宝宝少了,不像原来那么好分配,你想出了好办法,爱动脑筋的人,钱宝宝喜欢他;你做老板,用自己的劳动赚钱,爱劳动的人,钱宝宝喜欢他。” 儿子笑眯眯地看着我。我不确定他是否听得懂,我只是希望通过游戏呈现的契机,给孩子的心中种下一些美与善的种子。 菜市场的游戏继续进行……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始终保持着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探索兴趣。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机械地学习数的平均分配,背诵单数、双数,他可能早已厌倦,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在游戏中,孩子不断地练习给物品分类,用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发现数的变化,感受如何把物品进行平均分配,从中收获了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也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我想,这样的游戏体验,对他来说一定是非常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