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定要知道亲子沟通的7个密码

作 者:
暖心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伴侣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俗话说:“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亲子关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命题”,它的好坏决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而决定亲子关系好坏的关键词就是“沟通”。它的真谛不是说服、不是言语控制,而是用语言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连接,用情商化解亲子冲突,让亲子之间做到“无距离”相处。有心理学家提出过亲子沟通的7个密码,教父母消除与孩子形成的“沟而不通”的局面。学会了,就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无力感”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批评孩子钢琴作业没完成好,孩子怼回来一句“有本事你来啊”,我来不了,咋回她?其中有一位父亲说:“我也遇到过这种问题,我就会回我就是不会,来不了,你教教我呗。”孩子听完这话乖乖坐好,微笑着保持自己的骄傲。教育,并不是靠势力去压倒孩子,适当让孩子彰显自己的能力,会让教育变得更有“味道”。

      格林先生在《放下自我,敢于装傻》中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彰显自己的聪明才华。父母可以有自己的权威,但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无力感”。比如:“我身体不好,工作压力大,你能不能帮帮妈妈?”“妈妈不会这个,你可以教一教我吗?”父母的这种“求助”并不丢人,而是利用自己“软”的一面直击孩子内心,让他懂得体谅和照顾父母。与父母的强势相比,有时候“以柔克刚”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接受。

      父母要学会“忽视问题”

      有一位朋友,最近在亲子阅读上遇到了障碍。她说陪孩子读书时,担心有些书她读不懂,就在旁边与她沟通,给她解释。没想到孩子因此有些不耐烦,连书也不想看了。其实,这就是父母常做的事。担心孩子出错,时不时地为孩子纠正错误。但是,孩子在成长中本来就需要“试错”,以吸取生活中的教训和经验。父母的纠正会让孩子觉得“我犯了错误,我很失败”,挫败感的滋生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亲子沟通密码》一书中提到:父母要尝试着“忽视问题”。父母不要一直盯着孩子的错误,要把“过失”看得和“成就”同等重要。“用目标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沟通中该保持的原则。当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时,可以先问他五个问题:你这样做,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还有吗?你想这样,又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这又是为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养孩子并不是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在错误中打开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自我发展。让孩子自己想改变,教育才有意义。

      善于“读心”,洞察孩子的需求

      看了一段来自一个15岁男孩的采访。男孩从小到大的人生都在被父母安排:不想学钢琴,被逼着学;每天都被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父母要求他一定要考上名校……为了反抗父母,曾经试图离家出走15次。他说:“我屏蔽他们的朋友圈,删掉他们的联系方式,就是因为想逃离,想要自由。”

      在很多父母看来,这个男孩非常叛逆。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有父母的“祸根”。只有安排,没有交流的家庭最伤人,因为从未给过孩子满足感。孩子最需要的是能够读懂自己的家长,因此教育中父母要学会“读心”。把行为层面上的沟通换成心灵上的交流,洞察孩子的需要,才能让孩子“接纳”我们。

      我们要随时允许孩子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到孩子想要的,并把他的需求值放到最大,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意和用心。

      连接情感,要“看到”孩子的情绪

      养孩子最怕孩子闹情绪,一旦孩子发脾气,就想暴躁地阻止。孩子一有情绪,首先臭骂一顿,再让孩子反省;哭闹不止时,劈头盖脸地教训孩子一顿……为什么我们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此急躁?因为很多父母都不懂得“照顾孩子”,总以为“小孩子脾气大,收拾一顿就老实了”。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照顾好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道理才会有意义。女演员胡可的儿子小鱼儿有一次要求妈妈给他组装机器人,被拒绝后就闹起了情绪。当时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玩变身玩具,也知道你很想带回家,但是这些都是不可以的,规则不允许。胡可用了“我知道”几个字,就代表着理解和接纳。认同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信任父母,此时父母的说教就变得有意义了。“先同理情绪,再讨论问题”是缓解情绪的良方。当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的感受时,他就会信服你。

      善用“同频共振”原理让孩子自我接纳

      一位妈妈说:女儿现在上高一,上课跟不上进度,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不想活下去。现在她对女儿束手无策。养孩子总会有无数个崩溃的瞬间。面对越来越脆弱的孩子,父母最大的“盾牌”就是好心态。儿童心理专家田宏杰说: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孩子跨越挫折,他才会获得力量。力量的最佳来源是感同身受,尤其是与孩子“同频共振”会轻松地把好心态传递给孩子。

      两个人在同一个频道上,父母把自身“化危为机”的经历传递给孩子,会给孩子注入最大的能量。男演员吴尊的女儿3岁学习芭蕾舞,第一次比赛时就失败了。当时女儿告诉他自己很想赢,但是在比赛的时候还是输了,所以出现了精神崩溃。于是吴尊就和女儿分享了他年少时代表文莱比赛,最终失败的惨痛经历。用同样的经历去引导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反挫力”。父母把“接纳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接纳和面对自己。

      减少负面评价,学会“观察”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