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贵,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首批专家。曾任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山东省青岛中学校长。著有《教育从何处出发》《如何领导一所学校》。 教育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尤其家庭教育,猶如万丈高楼之根基、千里铁轨之枕木,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模式和方法。好父母应该具备哪些教育理念?让我们来听听教育专家汪正贵的建议。 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深度的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孩子最佳的学习状态是累并快乐着 笔者: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轻松而快乐地学习。以您的经验看,学习能做到轻松而快乐吗? 汪正贵:按照轻松和快乐程度,学习状态可分为4种:轻松而快乐、轻松而痛苦、累并快乐着、累并痛苦着。 父母希望孩子轻松而快乐地学习,初衷当然是好的,但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因为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深度的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 孩子最佳的学习状态是累并快乐着。当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和热情,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一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他的内驱力,二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 笔者:说到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不管是复习功课还是写作业,都没有时间观念,不懂时间管理。这该怎么办呢? 汪正贵:时间管理能力要从小培养,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要注意—— 第一,因人而异。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可用成人的习惯或别人家孩子的习惯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第二,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奖励给孩子。执行计划时,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任务,剩下的时间应奖励给孩子,由他自主分配,玩耍也行,发呆也行,家长不要干涉。 第三,鼓励孩子限时完成作业。孩子写作业时,最好设置时限,以方便他自我督促,提升阅读、书写、思考的速度。 第四,帮助孩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上下学的路上,排队打饭时……这些碎片化时间如果被合理利用,也能做不少事情。 第五,要事第一。让孩子按照时间管理的四象限(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来安排时间,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先做重要的事,再做次要的事。 第六,设置自由时间。即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时间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既专注又快乐,是最好的休息和身心能量的补充。 第七,记录和审计时间。建议孩子每天做时间记录,连续做一周,看看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审计一下哪些时间被浪费了,哪些时间能增加利用率,哪些时间的利用率可以优化一下,等等。 亲子之间有矛盾,多是因为父母更多地做了孩子的“家长”,而没有做孩子的“父母” 笔者: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完美,日常相处中,一看到孩子的缺点就马上指出,希望孩子改正,结果起不到积极作用不说,还容易引发亲子矛盾,让孩子变得叛逆。面对气鼓鼓的孩子,父母感到孩子不理解自己,为此非常苦恼。 汪正贵:亲子之间有矛盾,多是因为父母更多地做了孩子的“家长”,而没有做孩子的“父母”。很多人以为做父母就是做家长,其实,做父母和做家长是不同的。 父母应当清楚,做父母是你的主要角色、一辈子的角色,做家长是你的次要角色。如果角色错位,将学生家长作为主要角色,就会本末倒置,缺失了做父母的职责,做事情吃力不讨好,不仅没效果,还会起反作用。 做父母,就要无条件地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品行、情感、心理等,做孩子的健康照顾者、情感陪伴者、价值引领者,当然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如果真的做好了父母,孩子的学业就不会出什么问题,至少不会出大的问题。 相反,如果父母强化自己学生家长的角色,眼中只有学习,和孩子说话,开口闭口都是成绩,看不得孩子休息、玩耍,更不允许孩子成绩下滑,经常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较,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是真正爱自己,从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父母过于强化自己学生家长的角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学习,还会引起孩子逆反,影响亲子关系。 笔者:那父母就不能批评孩子了吗? 汪正贵:孩子需要激励。即便是批评,也要将批评包裹在正面激励之中。一般来说,批评和表扬的比例最好保持在1:5。就是说,父母要纠正孩子一个负面行为,至少要表扬孩子5个正面行为;要批评孩子一个缺点,至少要表扬他5个优点。 另外,要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来表扬,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和强化正面行为的作用。批评时要理性,不使用情绪化的语气、语言,就事论事,不翻旧账。过于情绪化的批评会影响教育效果,也会伤害孩子。 笔者:父母可不可以用物质“利诱”孩子改正错误? 汪正贵:永远不要用物质“利诱”孩子做任何事。 对孩子来说,物质奖励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孩子上学后,内在需求就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如情感、社会性需求等。物质奖励只停留在低层次,仍属外力范畴,如果想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愿意做事,激发他的内驱力才是根本。 很多时候,不花钱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意义。比如,不奖励孩子去饭店吃大餐,而奖励他享有个人决定权,有权决定今天全家吃什么;不奖励孩子金钱,而奖励他实现一个心愿,比如邀请好朋友来家里做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