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家庭多元视角,别让亲子作业“失真”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洁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原文出处:
教育家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今,幼儿园亲子作业已经成为家园共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对促进幼儿成长有积极的影响,这也是亲子作业得到重视的原因,幼儿园希望通过这一形式来鼓励家长参与,最终达到对幼儿共育的目的。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出现很多变形、走样的情况,往往与初衷背离。同时,现代社会很多家长都有繁重的工作和家庭责任需要承担,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亲子作业。因此,我们常常观察到,教师抱怨家长不上心、不积极的同时,家长又抱怨亲子作业过于频繁以及形式化。

      一、亲子作业异化原因

      要解决亲子作业出现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亲子作业异化的现象呢?

      1.家长对亲子作业的初衷并不了解

      很多家长接到亲子作业任务时,更多认为作业的目的是完成最后的作品。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家长们比较担心,如果完成得不好,和其他孩子比较后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出现家长代工代劳的现象。而一旦家长代劳成为常态,可能就会进入“卷无尽头”的状态。比如曾有幼儿园布置的亲子作业是通过手工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动物,结果交上来的作品各个精美复杂不说,一位有艺术设计背景的爸爸更是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折叠动物园。

      2.亲子作业的完成难度远远高于幼儿发展水平

      做一个手工动物,通常要经过设计、剪裁、粘贴、绘画上色等一系列环节。这个任务对中大班孩子来说是合适的,但是对托小班的孩子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托班孩子以及发展水平较低的小班孩子来说,家长往往不得不代工代劳。

      3.家长的时间、精力有限,对自身角色认知有偏差

      亲子作业如果由孩子主要完成、家长支持协助的话,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不少家长工作压力大,家庭任务重,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耐心陪伴,有时候会觉得还不如自己代劳来得快。而亲子作业过于频繁的话,家长就会有非常大的负担感,对亲子作业产生抱怨甚至抵触的心态。有些家长会把亲子作业看作幼儿园给家长额外布置的任务,是教育责任的转嫁,在态度上就不太积极。

      4.亲子作业形式化

      有时候教师布置亲子作业,并非出于引导亲子互动、激励家长参与的目的,而是为了完成环境创设的任务或者打卡指标。这样的任务往往同时有着时间紧、任务内容不合理等特点。次数一多,也会逐渐引发家长反感,导致家长们对后续家园合作的工作也难以积极配合。

      二、如何避免亲子作业“失真”

      那么,应当如何避免本应促进亲子互动、支持幼儿成长的亲子作业流变成一种让家长们心生怨言的家庭负担呢?

      1.理解家长,保持多元视角

      同样的亲子作业,对不同的家庭可能带来不同的压力。有的家长工作负担很大,有的可能是特殊职业,比如警察、医生,在家时间并不规律。有的单亲家庭依赖老人日常照料,老人文化水平低或者电子媒介使用经验少,难以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些类型的亲子作业。有的家庭平时可能有全职妈妈,但某段时期老人生病,妈妈同时需要照料老人和两个孩子,精力捉襟见肘。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小视频,小女孩到包子铺不买包子却羞怯地想要和店主阿姨合影,原因是幼儿园布置了和妈妈合照的亲子作业,然而小女孩的妈妈不在了,她觉得店主阿姨长得像妈妈,故而想看看能否和店主阿姨合影来完成这项作业,不禁让人泪目。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幼儿园教师要么对其家庭情况不了解,要么就是对家庭状况的多样性不敏感。在布置亲子作业时,教师应该避免“一刀切”,在亲子任务的形式和时间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基于平日里对各个孩子家庭情况的了解,为那些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对于没有积极参与的家长,也可以抱着想要了解的心情多去问问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这些家长贴上对孩子教育“不上心”的标签。

      2.提高内容合理性

      在亲子作业的设计时应增加类型的多样性,除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个作品外,还可以增加孩子在家庭日常中的实践任务(比如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完成某个家务等)或者一些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作业在内容上应以儿童发展与家园共育为初心,在难度上应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在过程中应增加对家长的指导和支持,以提高家长育儿能力以及增强家园关系。

      3.降低频率,增加其他可能性

      笔者曾经观察到某园的家园共育工作一直名声在外,因为该园的家长参与度非常高,园所领导也非常以此为荣,但私下里,来自该园的家长却苦笑抱怨,每周三四天都会接到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真不知道是我上幼儿园还是娃上幼儿园”。即使是设计比较合理的亲子作业,但如果频率过于频繁,也会对家长们造成负担。原本亲子互动发生在自然生活情景下,但如果几乎每天都变成情境化的“打卡”式互动,究竟是提高了家长的育儿能力,还是让亲子互动失了真?另外,不要忘了我们布置亲子作业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家长参与,最终使孩子受益。除了亲子作业外,还有很多途径是可以激励家长参与的:比如了解家长和孩子平时的活动习惯,为他们提供互动指导;利用新媒体资源,为家长推送有关如何在家中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技能。要知道,亲子作业并不一定以“作业”形式展现,“作业”也不是家园共育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