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青年团结奋斗精神的培育与养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玉林,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兼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中国哲学等(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广东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期与奋斗期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高度重合,其价值追求、综合素质、精神状态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当代中国青年要具有团结奋斗的精神,矢志与党和人民一道团结奋斗,这是时代要求和政治要求。当代青年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又需要不断加强团结奋斗精神的培育。培育新时代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关键是铸牢其思想基础、涵养其家国情怀、引领其担当使命,从而促使其自觉养成团结奋斗的精神特质和行为方式。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3 年 07 期

字号:

       在现代社会中,青年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的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参与者,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在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期和奋斗期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高度重合。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1]面对这一重大课题,必须从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探索。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主题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就是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主题,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因而新时代青年团结奋斗的精神素质和生动实践,是必须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团结奋斗的基本内涵,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铸牢青年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涵养其家国情怀,组织引领青年在担当使命任务中团结奋斗,是培育青年团结奋斗精神的基本实践路径。

       一、团结奋斗的谱系定位和基本内涵

       团结奋斗是由“团结”“奋斗”两词组合而成的概念,两者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日常生活基本经验和治世要领,作为价值理念已深深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依靠团结、奋斗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发了辽阔壮美的大好河山,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形成了对团结、奋斗认识的思想自觉,提炼出许多名言隽语。世界上许多民族对团结、奋斗都有所认识,在这方面有不少格言警句。然而,在传统社会中,将“团结奋斗”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使用,赋予其特定涵义并在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情况非常少见。在传统概念中,团结主要是用于人我关系的,而奋斗则主要是讲个体自身在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克服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以实现某种目标。这与现代社会作为整体性概念的团体奋斗,即“团结奋斗”这个词组或“团结……为……奋斗”的句式,明显存在着不同。

       团结奋斗作为整体性的概念,事实上是一个现代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才产生的概念。当社会生产不断变革,传统的或者说封建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被打破,素有的以固定的、等级的身份地位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日益分裂为由相对同一的职业、政治取向、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构成的社会群体,代表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现代政党兴起,由此产生了阶级的、政党的、民族的团结和争取自身利益或独立、解放的斗争问题,才有了现代的团结奋斗的概念。正如马克思在分析资产阶级从城市自治团体到构成阶级、无产者组成为阶级时所言:“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2]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则有更为系统的阐述。事实上,团结奋斗的提出以及在实践中真正实行团结奋斗,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中国,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并真正实行团结奋斗的。

       从世界观方法论层面上讲,团结奋斗是属于历史观范畴的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问题。如果认为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那么就只有英雄和追随者的问题,而没有团结奋斗的问题;如果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么就有人民群众的组织与联合问题,而团结奋斗就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前者是英雄史观,后者是群众史观;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中的个人。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而且越往前追溯历史,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3]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4]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者必然将团结奋斗作为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原则。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运用团结奋斗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加入正义者同盟之后,就提出将同盟的口号从“人人皆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强调全世界无产者的团结。马克思在总结第一国际的经验时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5]中国共产党人忠实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团结奋斗的原则,并结合中国实际而加以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团结奋斗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的奋斗才是具有伟大力量的奋斗。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6]始终强调党的团结、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7]。提出“争取和团结群众”“以斗争求团结”“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重要论断。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全中国人的大团结是现代才产生的,“因为中国今天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以全中国人有了一个空前伟大的团结,这也是过去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我们的全国大团结,现在已经有了基础,正在向着前途扩大”[8]。在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上,毛泽东直接使用了“团结奋斗”这一提法,并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9]。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明确提出“共同奋斗”及其政治基础,表明我们对共同奋斗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力量聚合的层面而达到了政治高度。邓小平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强调保持艰苦奋斗、团结奋斗的传统。邓小平同志从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来看待团结奋斗的问题,“三年困难时期,党和人民不是团结奋斗,渡过了难关吗?多好的老百姓呀!我们要恢复和发扬这个传统。”[10]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出现“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把团结奋斗上升到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在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党的初心使命、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对团结奋斗作了全方位的系统化的论述,开辟了我们党对团结奋斗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