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哲学的本义及其精神:当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构建的前提要件

作 者:
江畅 

作者简介:
江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轴心时代”的古典哲学家虽然存在众多观点分歧,但出于对人类生存的深度关切,都力图从与宇宙万物及社会关系的角度,从根本上和总体上揭示人类生存的真谛,研究人生、社会、宇宙及其关系的本来状况、可能状况和理想状况,追求生活圆满、社会美好和宇宙和谐。哲学本义渗透了心忧人类、批判现实、勇创未来、崇尚智慧、坚守独立等哲学特有的精神气质。“轴心时代”以后,哲学因其本义及其精神气质逐渐蜕变而日趋工具化、片面化、科学化和碎片化,导致了信仰宗教化、生活单向度化、文化异质化和自然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当代,在我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需要弘扬哲学的本义及其精神气质,使之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哲学家构建可供人类选择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真正的哲学体系。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7 期

字号:

      哲学产生于古典时代(亦即“轴心时代”①),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都经历了‘哲学的突破’这一阶段。在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都出现了;在希腊圣哲如云,东西方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发展了至今人类仍赖以存活的哲学与宗教。在这之后,人类历史的车轮都是在围绕这一时期思想精华旋转,因此雅斯贝斯将其命名为‘轴心时期’。”②轴心时代不同地域的思想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给哲学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他们对哲学内涵的共识构成了哲学之为哲学的本原含义或本义,其中渗透的哲学特有气质成为哲学的精神标识。然而,古典时代之后,由于宗教神学、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哲学的发展越来越偏离甚至背弃了它的本义及其精神气质,从人类生存智慧之学蜕变成为直接或间接为统治者实现其现实利益论证和辩护的工具。这种偏离和背弃给人类整体和个体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存威胁。世界的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已经使人类面临走向幸福还是灾难甚至毁灭的选择。在这样重大的历史关口,人类需要哲学提供规范和指导,而哲学要发挥这种作用,必须弘扬本义及其精神,构建体现并提升时代精神的哲学体系。

      哲学的本义及其精神气质

      古典时代的哲学家都建立了自己各具特色的哲学体系,中国主要有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哲学、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哲学、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哲学、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哲学等,古希腊主要有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伊壁鸠鲁派哲学、斯多亚派哲学等,古印度有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等。所有这些哲学家建立的哲学体系虽然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在哲学研究的旨趣、对象、内核、方法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些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哲学的本性或本然本质。哲学的本性是哲学之为哲学的决定性因素,哲学的本性一旦被改变,哲学就不再是哲学了。古典时代的哲学家为哲学奠定的本性就是哲学的本原含义即本义,而这种本原含义又充分体现了哲学这门最古老学问的特有精神气质。

      古典哲学家研究哲学的切入点各不相同。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大多专注于宇宙本体的探索,并无明显的人类生存指向。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③其显著标志就是着眼于人如何过上体现灵魂善的德性生活(即好生活),研究作为宇宙本体之目的(即善)。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的研究与苏格拉底的目的相似而路数不同,他们是为了给人类必须过上体现其本性的生活提供论证而探讨宇宙万物之本根的。在古印度,佛教根据世间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告诉人们如何脱离人生的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从而了脱生死,进入涅槃境界。正统婆罗门教的弥曼差派哲学,则是为了使人求得解脱而探讨宇宙与人生的究竟,以使“自我”归于“梵”(清静)。中、希、印地区的哲学产生时间久远,影响广泛,是宏大的源头性哲学体系。三地的哲学发展既有由于产生地区和历史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的特色和差别,也有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共性。④这就是他们都出于对人类生存的深度关切,聚焦于人类生存,力图从与宇宙万物及社会关系的角度从根本上总体上揭示人类生存的真谛,回答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人类生存之根本问题。着眼于人生与宇宙、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类生存问题就成为他们哲学的主旨。

      古典时代是人类学术兴起的时代,那时并无哲学学科一说,古典哲学家大多不是在哲学的名义下研究哲学,一般都没有明确规定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但是,那时中、希、印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研究聚焦于人类生存,都着眼于宇宙、社会研究人类生存问题。人生存于宇宙之中,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物类,要回答人类生存问题,就需要研究人类及其生存与宇宙万物及其存在的异同,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与万物在宇宙中的不同位置,研究导致这些异同的原因。这就要研究宇宙问题,以及人类及其生存与宇宙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中,研究人类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又涉及人类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因此,人类生存及其与宇宙、社会的关系就成为古典哲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

      古典哲学家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他们都围绕人类应该怎样生存这个核心问题,从三个不同层面对人生、社会、宇宙本身及其关系展开研究。一是研究人生、社会、宇宙及其关系的本来状况。古典哲学家大多出于探求人生之真去探讨社会之真,进而去探求宇宙之真,揭示人类的本性或本然本质以及人类的地位或本然位置,包括人类本性和位置及与宇宙万物的异同,尤其是人的特殊性。二是研究人生、社会、宇宙及其关系的可能状况。古典哲学家基于本然本质和本然位置探讨人类自主作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揭示其在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上能够使人类更好地生存。三是研究人生、社会、宇宙及其关系的应有状况或理想状况。古典哲学家根据人类的本然本质和本然位置,以及人类可能作为的空间,探讨人类应有的总体状况和终极目的,构想人生和社会的理想图景及其实现路径,为人类确立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以上这三个方面确定了古典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核心内容,后来的哲学家正是以此为根据将哲学划分为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基本领域或主干学科。

      古典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尽管他们的观点存在着众多差异和分歧,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归纳起来,以下几点是尤其值得重视的:其一,生活圆满。人类生存不是既定的,而是不断追求更好的,而更好生存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整体性的,是整体生活(life asa whole)的完善,即幸福。⑤用古希腊的术语表达,幸福是“eudaemonia”(生活整体上的繁荣兴旺)而不是“happiness”(欲望的满足);用古代中国的术语表达,“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礼记·祭统》)即幸福是生活的完备顺利。其二,社会美好。幸福生活需要美好的社会环境,用孔子的话说,社会必须是“大同”社会。这是一种“天下为公”“人人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是用法律治理的“世界城邦”。其三,宇宙和谐。幸福生活还需要和谐的宇宙,用中国先秦观念表达就是“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宇宙,是人类“仁民爱物”的宇宙;用古希腊的观念表达就是万物有共同的本原或本体,人类虽然有特殊性,但在本原上是与万物同一的。个人生活整体上的完善隐含着社会美好和宇宙和谐,而其前提是身心和谐。古典哲学把和谐视为人类生存的最高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因此,“和谐”是古典哲学的根本性观念,古典哲学所追求的就是人类生存的全面和谐,即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下和谐、天人和谐。人类必须在和谐的环境中过上整体意义上的好生活,这就是哲学本义的实质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