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作用机理与展开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雷长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社会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不是僵死、空洞和固化的,而是一种生产的空间,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提供了何以可能的根本前提。空间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表达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空间的重要方式,它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叙事内容,以空间要素为媒介,借助空间的生产来表达主流价值观,赋予空间以意义,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空间的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以现实物理存在空间为依托,关联生存体验、集体记忆、符号建构和意义追求,从物理存在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和心理精神空间进行展开。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23)03-0061-06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一是为顺应中国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二是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间的改造能力也逐渐增强,由过去在空间中的生产逐渐变为对空间的生产,空间不再是空洞、僵死和固化的,而成为一种充满意识形态斗争的社会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需要,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叙事内容,以空间要素为媒介,借助空间的生产来表达社会主流价值观,赋予空间以意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活动。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内涵要义

      1.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两个主概念,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另一个是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场域,它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也不是抽象的理念空间,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物理存在空间、社会关系空间以及思想观念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构性关系网络,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在特征”。[1]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因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空间属于潜在空间,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展开的空间才是现实的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空间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空间”或社会空间,它是人类在实践中生产出来的空间。它的存在前提是其已经进入人的“知行”领域,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尚未进入人的“知行”领域的自在自然空间以及未被教育实践活动涉及的空间都属于潜在的教育空间。作为“生产出来的空间”,它必定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过的空间,打上了人的烙印,内含人的意图、目的以及人作用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事”的意蕴。叙事通常被理解为“讲故事”,而“叙事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表达与理解的方式”。[2]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理解为讲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故事,或通过空间进行讲故事,即使这样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如果仅仅把空间理解为叙事的媒介,可能就遗忘了空间本身内涵的教育价值与叙事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是以空间要素作为媒介,借助空间的生产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赋予空间以意义,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特点

      为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我们还需要对空间叙事的特征进行剖析。首先,空间叙事的场域具有物质生产实践依赖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参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其实践活动所依赖的物理存在空间作为一种“生产的空间”,本身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直接产物,而是依赖于物质生产实践所创造的物质空间。不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也无法实现对物理存在空间的意识形态表征,物理存在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更无法彰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空间作为生产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参与空间生产的人及其关系也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内容选择往往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的,教育对象需要的内容也具有当时社会历史的印记,完全脱离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表达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内容的呈现同样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如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让人们通过虚拟仿真技术、3D技术沉浸式感知与体验历史事件。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意义彰显具有主体建构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表达和传递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既有语言学上的“意思”之意义,也有效用论上的“价值”之意义,无论是哪一种意义,要被人们所理解都离不开主体的表达。尤其是前一种意义,它需要叙述者用一定的语词、图像、声音等将其呈现出来,才能被教育对象所感知,才有被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意义是客观的,但意义的表达、理解和接受具有主体建构性。

      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本质是教育者利用空间来表征意识形态和塑造空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意识形态的空间属性以及教育实践活动的空间依赖,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提供了何以可能的前提性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是教育主体凭借其掌握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组织社会物质生产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外化为一定的物质产品,这些物质产品既有生活日用品、文艺产品和建筑等,也包括人们的生存的空间。这些物质产品和人们生存的空间是带有意识形态性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产品的使用和空间的感知内隐着一种意识形态的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正是建立在人们对生存空间,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知、体验到的带有意识形态性的物理存在空间基础上的,空洞、抽象和僵死的空间对人们来说不具有现实意义,也很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种表征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物理存在空间中开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处在不同的社会空间,具有不同社会关系的个体。当这些不同个体集聚于表征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物理存在空间中,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存在空间的体验是不同的,即相同的物理存在空间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那里会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教育者在对既成空间进行解说,挖掘其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时,教育对象也在和自己体验到的既定空间感受与叙述者的解说进行互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对象和教育对象之间,主体的人和表征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物理空间之间,以及主体人的空间体验和其已有的经验之间都在进行着广泛的互动,该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赋义空间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作用机理

      作用机理是事物产生作用的内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产生作用的内在规律以个体的生存体验为基础,以集体的记忆唤醒为催化,以空间的符号建构为关键,进而连接教育对象的意义追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生存体验:空间叙事作用生发的基础

      空间作为人类生存体验的基本场域,对形成个体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时空之中,人对生存的体验也根植于时空体验。海德格尔指出人的生存是空间性的,空间是“一种以人的生存方式,即居住的存在”。[3]空间是生存性的空间,生存是空间性的生存,海德格尔在这里揭示了人的存在与空间的辩证关系。空间是人生存的基本场域,规定了人活动的基本范围,构成了个体生存体验的基础。空间体验“是人在生存空间中感受、经验、体验到的具有意义与价值的内在生命体验”。[4]个体对生命的体验首先以个体生命的存有,以占据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为基础。人类在空间中感受着宇宙自然、历史文化和生命意义,空间也塑造着人的感受与经验的方式。正如英国学者丹尼·卡瓦拉罗所言:“空间的构造以及体验空间,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极大地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5]空间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方式,也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是教育的一种空间化表达,必定要在空间中展现教育对象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对个体生活状况和生存境况进行描摹,以个体的生存体验为基点进行生活化叙事。不同教育对象对不同空间在相同时间有着不同的体验,相同教育对象对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也有着不同体验,因而空间体验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一方面要关注教育对象的空间体验,以空间再现或刻画教育对象的生活状况和生存境况,以连接教育对象的生存体验,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形成经验共识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空间进行赋义,以充满教育意蕴的空间来引领和塑造个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