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青年“四大品质”要求的时代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伯海,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成玉,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大殷切期望、寄语青年,再次发出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号召,进一步明晰了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应具有的政治、道德、生活和精神品质要求。“四大品质”要求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和“后继有人”的战略考量,进一步彰显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了时代新人的素质要素,提振了时代新人矢志民族复兴的精神状态,指明了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实践进路,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23)02-0137-08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将青年视为“先锋队”“生力军”“突击队”等,并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对青年的品质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以接续奋斗的赶考意识,号召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P49)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向青年发出了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2]新时代好青年的号召,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这一期待和要求。“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框定了新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应具备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生活品质和精神品质要求。新时代好青年“四大品质”要求立足于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考量,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青年品质的殷切期待,进一步彰显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了时代新人的素质要素,提振了青年矢志民族复兴的精神状态,指明了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进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进一步彰显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新时代好青年“四大品质”从德之方向、德之自觉、德之磨砺、德之践行四个方面彰显了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有理想”明晰了“所树之人”的德之方向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3](P41-42)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有理想”是“所树之人”的首要品质,其核心是以“理想”指引发展方向。当前,多元社会思潮引起的价值观念冲突,使部分青年出现德之迷失。“有理想”的品质要求,从信仰、信念、信心三个层面为时代新人明晰了“立德”方向。第一,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4](P6)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给出的人类彻底解放的理想方案,时代新人只有懂得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才能坚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信仰。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1](P50)时代新人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迸发出为民族复兴而拼搏奋斗的青春力量。第三,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激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价值诉求,聚合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1](P50)时代新人只有在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能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

      2.“敢担当”明晰了“所树之人”的德之自觉

      担当的本义是担负、承当,通常与艰巨的工作、重大的责任、光荣的使命、坚定的信念等相联系。担当源自人的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5](P329)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敢担当”是“所树之人”的思想自觉,其核心在于以“担当”彰显个人价值。当前,少子化成为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现状,过度保护使部分青年缺乏担当责任的自觉意识。“敢担当”的品质要求,从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角度为时代新人指出了应有的“立德”自觉。“大德”集中于国家、民族、人类层面的伦理要求,体现了个体热爱国家、服务人民、关心人类的崇高境界。时代新人在担当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中,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底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真正的爱国者;服从党和国家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光发热,做合格的建设者;在担当对人类的责任中,胸怀天下,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己任,做有为的全球青年,体现了“明大德”的思想自觉。“公德”集中于社会公共生活,是维系社会和谐有序运转的道德支撑,体现了个体克服私利、维护公序良俗的道德自觉。时代新人在社会担当中遵从法律法规、遵守公序良俗,彰显了“守公德”的思想自觉。“私德”指向个人私人生活领域,是提升个人精神层次、实现与自我和谐的道德要求。时代新人在承担自我责任中加强道德修养,以实现自立自强为底线,激发“想担想为”的意愿、培养“能担能为”的能力、付诸“敢担敢为”的行动,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和谐、行动有力的人,彰显了“严私德”的思想自觉。

      3.“能吃苦”明晰了“所树之人”的德之磨砺

      “苦”本为五味之一,隐喻为艰难的情形。“苦”总是与艰苦的环境相关,一方面给身处其中的个体造成身体的负担和精神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6](P132)的作用。“苦”既包括因物质短缺带来的艰辛,也包含精神成长的克制自律。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能吃苦”是“所树之人”的生活磨砺,其核心要求以“吃苦”强化道德修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物质短缺之苦成为历史,但精神成长之苦与日俱增。“能吃苦”的品质要求,从修炼人格、磨砺意志、抵御诱惑等角度明晰了时代新人的“立德”修炼。首先,以吃苦修炼人格确保德之正。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既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包含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具象为各种人格特质,都经过吃苦历练而来。其次,以吃苦磨砺意志确保德之韧。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表明,“吃苦”是一个用精神的“强”战胜现实的“苦”的过程,个体意志力保护了德的韧性,使个体不轻言放弃。再次,以吃苦抵御诱惑确保德之纯。个体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吃苦”意识,就容易受到冲击和裹挟,难以在意识形态上保持认知的清醒,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窠臼,进而贪图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