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vs“躺平”:当代青年的话语表征与行为表现  

作 者:

作者简介:
卫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北京 100024;王宇,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与文化,北京 100024

原文出处:
青少年学刊

内容提要:

“内卷”与“躺平”这一对相反相成的网络语词近年风靡社交媒体,映射出社会高速旋转与加速迭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在反抗与妥协、积极与消极之间不断摇摆的矛盾性心理与差异化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和初始范畴的归纳,总结出自我期待、外生性压力、内生性压力、媒体卷入、自我呈现、自我效能六个主范畴,建立起“内卷vs躺平:当代青年的话语表征与行为表现”的理论模型,以此阐释当代青年的话语符号与行为取向之间的内生关系。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内卷”与“躺平”引发关注

      话语是人类基于社会劳动与生产实践所创生的符号体系,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情感、情绪的集中展示与凝练表达。近来,“内卷”与“躺平”这一对相反相成的网络语词风靡社交媒体,映射出当下人类社会高速旋转与加速迭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在反抗与妥协、积极与消极之间不断摇摆的矛盾性心理状态与差异化行为表现。一方面,“卷王出征、寸草不生”“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这不叫内卷,这叫悄悄地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等系列金句层出不穷,揭示出时代洪流裹挟之下各行业青年深陷内卷化浪潮所产生的身份焦虑与心理恐慌;另一方面,面对高强度雇佣劳动制所产生的沉重身心压力以及“买房、看病、上学”三座大山造就的社会难题,以“我躺平,你随意”“一言不合就躺平”“躺平即正义”等为代表的“躺平式宣言”俨然成为当代青年的心理保护机制与反内卷锦囊。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内卷”与“躺平”为主题的话题讨论数不胜数,甚至动辄产生上百万至上亿的点击量与阅读量,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度思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无论是以“佛系”“断舍离”“葛优躺”“躺平”等为代表的丧系网络流行语,还是以“奥利给”“打call”“后浪”“逆行者”等为代表的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网络流行语,语词的新生与演化并非是话语符号的简单更迭,而是社会形态、社会情绪、社会风向的潜在隐喻与隐性表征。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青年的情绪情感以及价值理想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此,本研究扎根于当代青年的话语逻辑与实践行动中,辩证考析“内卷”与“躺平”之间的多元文化隐喻、开放性社会表征以及动态性行为特征,努力寻求社会大转型时期青年社会话语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多元解释变量,以更好地揭示当代青年的情绪结构与心理动态,引导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齐发展。

      二、文献综述:“内卷”与“躺平”的学理探寻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内卷(involu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是与“进化(evolution)”截然相反的一种演化方式,“向内演化是内卷,向外演化是进化”[1]。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维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用“内卷化”来描述某种文化模式达到一定形态且无法进一步创新时在其内部进行单调式自我重复的动态停滞文化现象[2]。美国学者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书中将“内卷化”界定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3]。从康德到戈登维泽,再到吉尔茨,“内卷”所指代的主要是某种内部演进机制与现象,与当下人们所热议的“内卷”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徐英瑾将戈登维泽基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内卷化”现象与当下数字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合谋所催生的“内卷化”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表示二者背后的动力学机制完全不同,认为“内卷化”一词无法承担起描述社会多元现象共相的重任[4]。成庆从当下“内卷”所指代的语境出发,表示“‘内卷’在青年群体中的热议说明年轻人正试图重新理解生理性的‘生存’与精神性的‘生命’之间的关系”[5]。2020年,“内卷”一词入选《咬文嚼字》十大网络流行语,用来表述现代社会各行业领域因资源稀缺所造就的非理性竞争现象。

      社会各领域“内卷”的加剧与阶层流动的停滞使得青年陷入了个体焦虑与生存困惑的深渊,“躺平”这一颇具讽刺与自嘲意味的语词成为继“内卷”之后的又一互联网新进热词。令小雄、李春丽对“内卷”与“躺平”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充分阐述:“从表面看二者呈现‘因果关系’:‘内卷’是原因,‘躺平’是结果。从实际看,‘内卷’并不必然导致‘躺平’,‘内卷’是躺平的一个充分条件。……‘内卷’呈现常态化,而‘躺平’是非常态的,完全式或绝对式的‘躺平’并不存在。”[6]王甄玺认为,从历史形态看,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躺平”现象实际是“犬儒主义”的一种现代化裂变,是青年面对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低欲望”表达[7]。林龙飞、高延雷表示,青年选择“躺平”源于“内卷”的倒逼,“躺平”并非是青年个体自主选择的行为,而是社会多种矛盾交织下对现实无奈的暂时性回应,同时也包含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自我调侃[8]。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上述文献对我们认识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内卷”与“躺平”的困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这些研究多是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进行的理论性分析,缺乏实践的经验性与研究的原创性。并且,对青年的话语表达与情绪心理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尚不清晰,多处于浅层次、表象化阶段,目前也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假说、变量范畴以及测量量表。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更加有效地探索青年群体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所隐藏的情绪心理与行为机制。

      扎根理论是由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与安塞尔姆·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9]。所以,扎根理论在本质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研究方法,核心就是对数据与资料进行提炼、归纳与总结,由此形成理论性的解释框架。

      本研究的整体研究思路是:首先,依据研究主题设计访谈提纲,选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随后,依据实际访谈资料逐步提炼出青年群体在“躺平”与“内卷”间的情绪心理结构与行为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归纳的方式构建相关理论模型。

      (二)样本选择

      特需说明的是,为确保研究样本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问题,本研究在选取访谈对象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由于各个国家与组织对青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本研究拟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划分标准,即对15—34岁的青年群体进行研究。第二,质性研究特别看重研究样本的丰富性与代表性,因此受访对象的学历、地域、职业要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在调查的初始阶段,运用方便抽样的方式以尽可能全面地发现与本研究相关的潜在类属,在研究的后期阶段,则运用差异化抽样的方式以尽可能覆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群体。最终,本研究选取了28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受访者的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