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我国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环节。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与亮点,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也融通为学校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博物馆在构建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行业性、时代性的创新经验,为推进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构建我国一体化育人体系提供了借鉴。 一、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界定及其特征 青少年志愿服务被视为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和领域,是社会建设和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命题,是我国志愿服务建设总体规划中的重要部分[1]。但“青少年”作为特定年龄群组的边界,以及“青少年志愿服务”作为特定类别的志愿服务领域的确证,仍处于建设阶段[2]。在不同语境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以及相关研究者对“青少年志愿服务”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显示了国际社会在这一概念界定方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考虑国内外已有界定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本文将“青少年志愿服务”界定为以大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志愿服务为主,并包含相应年龄段的青少年社会志愿者的概念范畴。这一界定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年龄范围,还包容了个体的差异性,有利于促进有关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研究的有效对话和具体实践的开展①。 近年来,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引发了学界的密切关注,初步形成了对中国特色青少年志愿服务特征的基本认识,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志愿性,即青少年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坚持自愿性和义务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2)教育性,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培养和雷锋精神的弘扬。(3)科学性,即服务内容和形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活动的开展适宜适量;活动开展以青少年为本,尊重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4)合作性,即组织形式上强调发挥学校、群团组织、校外机构、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合力作用[3-5]。 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既体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总体特征,同时又具有博物馆行业性和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的鲜明特点。(1)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服务方式。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是博物馆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作为有别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博物馆教育具有让教育和服务对象在轻松休闲和充满趣味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参观藏品展陈和参与相关教育服务活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并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和欣赏能力的特点[6]。博物馆具有文化育人的配套设施和藏品与研究资源,拥有青少年开展服务和学习的安全且深具浓厚人文氛围的环境,是青少年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2)服务岗位设置的特定性。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主要依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资源进行设计,需要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场馆运行的实际条件来安排志愿者岗位。(3)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博物馆志愿服务的一些岗位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需要志愿者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才能上岗服务。例如,最常见的博物馆的讲解岗位,有的项目要求志愿者完成长时段的定期培训、实习和考核,考核方式以鼓励和促进青少年学习成长、成为文化传播的小使者为目标。(4)志愿者的吸纳方式具有灵活性。博物馆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吸纳团体志愿者、个人志愿者和家庭志愿者等方式,来保障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和灵活性。(5)重视馆校合作和家庭合作。博物馆可以通过学校管理体系和家庭支持加强对青少年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馆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可以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研究或课程开发实现与学校教育的融通,提升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一体化育人的目标。 二、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原则 志愿服务的机制构建与志愿服务的特征紧密相连,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机制涉及制度保障、组织管理、项目实施以及激励倡导等诸多环节,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促进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促进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育人导向性原则。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机制构建环节要以育人为导向,关注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性和服务育人的实效性,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2)服务公益性原则。公共博物馆自身是非营利机构,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机制构建的各个环节需要围绕公益性服务的要求,坚持青少年志愿服务的价值理性和惠民性。(3)遵循科学实践观。机制构建的各个环节要以青少年为本,把握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系统性、实践性、递次性和安全性原则,注重激发青少年志愿者的主体能动性,在服务实践中增长青少年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科学和系统地构建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认识规律和创新机制。(4)协同合作性原则。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需要与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元主体建立协同合作机制,重视教育工作者、成人志愿者和家庭成员对青少年志愿者的指导、带动、支持和帮助,合力推动博物馆教育和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发展涉及多领域、跨部门和多主体的合作,党和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形成了衔接有序的顶层设计,为博物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和项目实施发挥了指导和保障作用,也有力地动员和规范了各级各类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第一,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实践育人成为我国新时代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环节。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和第六条分别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及“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实践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旨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实践育人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