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青年在场

作 者:
谭杰 

作者简介:
谭杰,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中提出了对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的明确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考察,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呈现出三重逻辑:从出场逻辑上看,青年作为实践主体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时出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锋力量贯穿四个历史时期;从在场逻辑上看,青年力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显著特色之中,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呈现整体与部分的统合性、全体与个体的兼顾性、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性、当下与永续的一致性、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性特质;从战略逻辑上看,以党的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审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践面向,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意识和本体出发,牢牢把握发挥青年人力资源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贯彻优先发展理念三个向度,不断聚焦厚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重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青年既作为发展动力,更作为发展目的的统一。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字号:

      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3.0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宏阔视野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将“青年”这一群体与国家的中心任务进行直接对接、直接结合。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考察,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历史作用、主体功能和未来向度,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出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的青年群体觉醒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出场”是对现成状态的超越,出场路径、出场方式与出场形态是由时代所决定的[1]。青年群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何时“出场”?“出场”后呈现何种状态及历史作用如何?青年本质上是时代的产物,青年的个人命运从来与国家所处的时代方位息息相关,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坚定地出场成为中国青年群体的历史使命。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也同样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这是时代与青年关系的内在逻辑,也是青年在历史进程中的“出场学”。

      1.青年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时出场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出场与西方不同,中国是被迫卷入现代化之中的,“青年”作为一支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伴随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整个进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命运最先唤醒了中国青年,置身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他们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中留下了印记,这其中尤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他们一方面亲眼看见西方先行一步的现代化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肆意掠夺,另一方面孜孜以求地对现代化这一命题开始多种方式的艰辛尝试:呼吁“睁眼看世界”者有之,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者有之,投身“维新变法”者有之,疾呼“实业救国”者有之,倡导“教育救国”者有之,尝试“多党制议会制”者有之,等等,这些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先进青年探求现代化道路的“出场”。概而言之,近代以来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群体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出场”,试图从器物、制度、文化、精神等各个层面寻求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因此并未找到从根本上摆脱“亡国灭种”的出路,也没有找到真正的现代化之路,“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2]。

      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由此,“纷纷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通过不同的途径,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4]。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它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和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5]。同时,党借助无产阶级的先进青年组织——青年团发挥组织优势,带领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担负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中国青年在苦苦探寻现代化的道路中找到了集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主动融入党所领导的现代化事业的探索之中,在中国的现代化滚滚大潮中开始了自身的集体觉醒。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青年创造能量和活力的发挥,势必打上社会历史条件的印记[6]。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可以看到,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同时空性”集中体现在:一是外部压力上的“同时空性”。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和扩张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被裹挟,作为个体的青年面临的生存危机与作为整体的国家面临的灭亡危机,同时出现同样紧迫。二是领导力量上的“同时空性”。在找到中国共产党这一“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之前,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一系列失误:从19世纪早期之前选择机会的自误,到19世纪后期制度变革的延误”[7];同时,中国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一次次失败的探索中“消沉、苦闷和彷徨”,直到二者有了共同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三是实现路径上的“同时空性”。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任务。“‘革命化’是‘现代化’的前提,‘现代化’成为‘革命化’的方向”[8]。中国青年的出场方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完全一致,青年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得到充分释放,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全新天地。

      2.青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锋力量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出场”绝不是对现成在场状态的简单反映和概括,而是对其现实和未来在场可能性的谋划和探索[9]。“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0]。“先锋力量”成为中国青年跟党投身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出场逻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成为先进思想的有力传播者,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在党的带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前进通道,建立了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参加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焕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喊出“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助力祖国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紧紧围绕党为实现现代化制定的“三步走”战略,坚定不移跟着党推进改革开放,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青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其中,“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11]青年的力量使中国从一个“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