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百年发展成就、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
向爱兵,男,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北京 100038);何世伟(通讯作者),男,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E-mail:shwhe@bjtu.edu.cn;宋瑞,女,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交通运输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全景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前十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成就和演进逻辑,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交通运输事业从落后走向超越、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经验。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逻辑起点,我国交通运输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正确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遵循交通先行的经济发展规律,强调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聚力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和精准布局,使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为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8 期

字号:

      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备受关注。国外学者主要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发生的巨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本丸川知雄[1](Tomoo Marukawa,2016)惊叹过去20年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速度;美国Douglas Hanley等[2](2022)实证分析了中国高速铁路对促进城市间创新合作的显著影响;瑞士P.H.Egger等[3](2023)量化分析了2000-2013年中国公路、铁路网络规模增长情况及其对中国经济规模和质量的空前影响。国内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更多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逻辑、经验教训和目标导向以及不同发展阶段水平的国际比较。王庆云[4](2007)回顾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需求特点及其内在原因;李盛霖[5](2008)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基础上概括提出了包括“必须牢牢把握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等在内的十条“必须”坚持的发展经验;交通运输部[6-7](2009,2018)分省份、交通方式全方位展示了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40年交通运输领域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我国交通运输对标国际研究》课题组[8](2016)分析评价了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交通强国的差距及其深层次原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9](2019)从综合运输理论、规划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货运输市场、城市农村交通、投融资政策、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领域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发展变迁的中国逻辑和中国方案;傅志寰等[10](2019)对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思路和目标愿景进行了战略性展望。

      总体上看,既有研究主要基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或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来展现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辉煌成就、演进逻辑和历史经验,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与交通运输发展史联系起来审视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一些学者对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梳理,这为我们基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交通运输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王戎[11](2010)探讨了毛泽东交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钱俊君等[12](2019)论述了习近平交通强国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根基,等等[13-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习近平强调,交通要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16]。“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7]。深入研究中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交通运输实践的历史经验,对如何更好发挥交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作用,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更好服务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中国交通运输百年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自“五四运动”爆发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重要历史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也在百年历程中逐步从落后走向超越、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中国悲情的交通梦和踯躅前行的交通运输业

      191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了百年中国港口、铁路发展的宏伟蓝图构想[19]。但是,由于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加之受当时资金人才技术严重匮乏的制约,中国港口、铁路等交通建设时断时续,发展非常缓慢。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以统制经济为特征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全国铁路在专设铁道部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改造和新建,并积极向西南、西北延伸,公路建设积极推进,民航运输从空白中起步[20]。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打断了中国发展的进程,许多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水运、民航航线在敌占区与国统区之间被切断,甚至有些重要交通设施因为阻敌所需被迫自毁。抗战胜利后,交通运输各领域发展在短暂的和平间歇期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整顿和恢复,便在国民党挑起的三年多国共内战中陷入了停顿。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能通车的公路仅有8.08万公里,铁路仅2.18万公里[21],内河水运以自然航道、木帆船运输为主,远洋海运和民航运输在国民党政府掠夺破坏、国际敌对势力封锁之下举步维艰。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交通运输的快速恢复、加快发展与探索前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以恢复旧中国留存的、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和道路为主,到1952年底全国原有交通运输网络基本上完全恢复。从“一五”计划开始,围绕优先发展和构建完备的重工业体系,国家加快推进铁路、公路等骨干交通网络建设。截至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近3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5万公里,分别比1952年底增加22%和1倍[22]。1958-1965年期间,“三年困难时期”和“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但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战略部署下仍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十年期间,全国新增铁路运营里程9 700多公里,建成或开工建设了包兰、兰新、成昆、湘黔等一批重要铁路干线,全国大部分县、镇通汽车[23]。1966-1975年期间,“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停滞倒退,客货运输生产活动几近陷于瘫痪,但交通建设在“三线建设”战备高涨中仍然得到了持续推进[24]。到1978年,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了89.02万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10倍;铁路运营里程5.17万公里,新增3万公里;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735个,比1949年增加了634个[8]。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改革开放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