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高校财务工作开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大数据的发展运用,这在高校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顺应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亟须再造财务管理流程,进而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因此。如何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为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亟须提升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会计电算化,在过去30多年不断改革,经过财务网络化、财务集成化和财务智能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后,现已逐步趋于完善。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效率提升的内在要求,高校财务管理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2017年10月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提出在2019年开始实施新的财务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规范,同时积极推动项目的绩效管理。2019年1月1日,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开始施行,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实行“双基础、双报告、双功能”的核算体系,在完善高校会计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对数据收集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这一改革趋势并逐步建设规范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完成设立新账套、实现网络报销和自动生成凭证等功能,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数据的安全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提升成为必然要求。总体而言,根据资产管理信息和财务报销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财务数据分析,助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促进高校将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行为有效联系。现有的研究指出,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赵恒斌等,2021;袭梅琴和刘珊,2022)。在此背景下,各项财务工作管理模式需要在不同程度上适应这一改变,如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肖广华和侯玉燕,2020)。 (二)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使电子发票逐渐成为财务报销的重要载体。我国在2012年初开始电子发票应用的试点,并在2020年3月颁布的《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财会[2020]6号)文件中,对电子会计凭证的范围、入账以及法律效力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为推广和使用电子发票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文件。此后,我国电子发票数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电子发票数量为32.7亿张,比2017年增加了257.7%,2021年将接近500亿张(帅振威,2021)。 数量庞大的电子发票,在带来报销便利化的同时,也存在重复报销等问题。为避免和减少善意与恶意的重复报销或篡改报销信息,规范的电子发票比对和核验系统就显得比较重要,如光学字符识别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将有助于在不同信息端间减少手动录入和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实现有效对接,提升自动比对效率。 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开始推行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相比于传统报销方式,网上报销具有如下优势:一是网上签批环节有助于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有效分类管理,掌握项目经费进展动态,确保规范合理使用财务经费;二是有助于提升报销效率,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三是便于财务监管,对超支项目和类型可以分别设置提醒与冻结,有助于经费按照计划使用。 (三)提升管理效率的主要方式 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力度增加,高校信息管理重要性日益提升。201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把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投入作为一种长期发展趋势,建立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同时对该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从2012年开始,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对于达到的省份给予奖励,对于未达到的省份进行奖补。全国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教育经费从2013年的15591.72元增加至2018年的22245.81元。随着经费投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高校核算业务逐渐增加,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 随着大数据管理成为高校管理的常态,依托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根据自身财务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财务信息化改革方式,通过不断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为管理友好型的信息化模式,促进财务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此外,高校财务信息化以大数据为管理核心,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方式实现数据有效管理和分析,进而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个过程不仅使财务管理各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同时也避免了财务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助力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决策。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中的主要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其中,硬件设计不完善、数据安全性建设仍有待提升、内部控制难度增加、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电子发票管理尚未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系统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业务与技术兼备型人才数量不足是其主要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