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黑暗时代的人口危机及其治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庞国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在拜占庭帝国的黑暗时代,由于瘟疫多次复发和外敌频繁入侵,帝国人口资源在短期内锐减。人口骤减造成拜占庭帝国的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全面衰落,从而导致帝国财政严重紧缺,动摇了帝国的经济基础。拜占庭统治者为了实现“衰后复兴”,采取了一系列缓解帝国人口危机的举措。从短期政策来看,拜占庭统治者实施人口迁徙战略,通过重新分配帝国内部人口资源,来优先复苏帝国核心区域的经济和城防;通过迁入外邦人口,争夺人口资源,来增强帝国的军事防御,增加社会劳动力。从长期政策来看,拜占庭统治者鼓励世俗生活,打击修道主义,提升女性和儿童的社会地位,倡导多生多育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人口自然快速增长。这些政策最终解决了人口危机,进而推动拜占庭帝国走向复兴。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字号:

       在欧洲历史上,“黑暗时代”往往用于指称一个相较于前朝而言经济明显衰退、社会生活整体呈现退步的历史时期,荷马时代和西欧中古早期在通史作品中经常被冠以这一称呼。在拜占庭历史的研究中,公元600年至850年常被视为拜占庭帝国的黑暗时代。①关于这一提法,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诠释:其一,拜占庭帝国在这一时期留下的原始史料匮乏,由当世人创作的文献作品相对稀缺;②其二,该时期拜占庭帝国在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倒退趋势。③

       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进行论证,或是对这一称呼进行反思和辩驳,④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定性问题上,却相对忽略了拜占庭黑暗时代的本质,对其成因的探讨也流于表象。现当代学者往往将拜占庭黑暗时代出现的原因,归结于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统治时期对帝国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后查士丁尼时代”皇帝们的统治不力。⑤连绵不断的外敌入侵也被视为促成黑暗时代的重要原因。⑥此外,随着环境史学的兴起,学术界愈发重视“查士丁尼瘟疫”(Justinian Plague)对黑暗时代产生的影响。⑦

       的确,上述因素在拜占庭帝国黑暗时代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黑暗时代的本源。事实上,文学创作的减少、文化艺术的衰退、战场上的溃败,一定程度上都源于人口资源的匮乏。对于中古帝国而言,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在黑暗时代,拜占庭帝国围绕土地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大量闲散、弃耕的土地无法为帝国带来相应的赋税收入。⑧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时期的土地问题仍可归结为人口问题。以笔者之见,造成拜占庭帝国黑暗时代的根源是人口资源在短期内急剧减少,动摇了帝国的经济基础。拜占庭统治者意识到这一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改善人口困境,同时辅之以其他方面的改革,进而带领帝国走出了黑暗时代。探究这一时期的人口危机与帝国治理,既可以深入理解黑暗时代的起承转合,又可以从拜占庭统治者的视角,来解读帝国的治国方略。

       一、拜占庭黑暗时代人口资源的锐减

       根据著名拜占庭史学家斯塔萨克布鲁斯(D.Stathakopoulos)的经典论断,在拜占庭帝国千余年的历史上,导致人口变动的核心因素有三:领土丧失、重大瘟疫和战争。⑨考虑到7至9世纪拜占庭帝国领土丧失与战争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将其合二为一。换言之,屡次爆发的瘟疫和频繁遭遇的外敌入侵成为拜占庭黑暗时代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查士丁尼瘟疫”与“黑死病”并称为欧洲中古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大瘟疫。关于前者,传统研究更为关注这场大瘟疫带来的直接影响,例如君士坦丁堡死亡人口的数量、病死率等;⑩而“查士丁尼瘟疫”在此后200余年的时间里(542年至748年)在地中海世界多次复发,对拜占庭帝国的人口资源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11)与查士丁尼时代的瘟疫相比,黑暗时代的瘟疫规模较小,拜占庭帝国因此丧生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学术界对该时期的瘟疫情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缺少对其影响的深入分析。(12)事实上,瘟疫是拜占庭帝国在黑暗时代出现人口危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查士丁尼瘟疫”之后,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复发一次疫病,在542至640年间,大约每15年就会爆发一次,在640至746年之间,则大约每50年会爆发一次。(13)但通过对史料的整理,我们会发现,瘟疫的爆发频次远甚于这些数字。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黑暗时代,拜占庭帝国内至少发生过大小瘟疫16次。如果以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的疆域为考察范围,那么瘟疫爆发的次数还要翻倍。(14)

       在黑暗时代,频发的瘟疫几乎影响了拜占庭帝国各大主要城市。首都君士坦丁堡首当其冲,这座城市从公元7-8世纪中期先后历经5次瘟疫,人口损失惨重。第一次发生在607-608年,许多人畜死去,首都物资匮乏。(15)第二次爆发于618-622年,瘟疫降临首都,大量民众因此死去。面对疫病的侵扰,皇帝伊拉克略(Heraclius,610-641年在位)意志消沉、深感绝望,决定逃往利比亚躲避瘟疫。他的计划暴露后,君士坦丁堡的牧首和民众纷纷前来阻止,伊拉克略被迫发誓不会放弃皇城,但仍然难掩悲伤。(16)君士坦丁堡显然是受到了极为悲惨的重创,才导致皇帝如此绝望。当时的传记作品给出了更加详细的瘟疫信息。根据记载,这次瘟疫感染性极强,许多人在短时间内丧生,感染者腋下出现淋巴结肿胀,并逐渐变大,身上出现黑斑,此后感染者奄奄一息,没有生机。(17)面对如此可怕的疫情,皇帝伊拉克略的出逃也在情理之中。第三次瘟疫出现在698年,当帝国派遣人员清理君士坦丁堡的港口时,瘟疫爆发,在四个月内导致许多人()失去生命。(18)第四次发生在718年阿拉伯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之际,根据拉丁文献的记载,城内“30万男女老少死于瘟疫”。(19)这一数字无疑被夸大了,但也反映出君士坦丁堡遭受的创伤十分惨烈。

相关文章: